正文 第35章 社會(4)(1 / 3)

3.第五世莫科佛

1993年,地、縣主管部門批準了天堂寺寺管會和當地信教群眾尋訪第四世莫科佛轉世靈童的請示。天堂寺寺管會組成了尋訪小組,按照嘉木樣卜算的方位,在天祝縣的天堂、朱岔和青海省的加定、巴紮一帶尋訪。1995年10月25日,在拉卜楞寺曼巴劄倉拉科活佛靈塔前,嘉木樣主持舉行銀盆旋丸儀式,認定天堂鄉那威村土族農民李煥角、虎姐夫婦7歲的兒子才華次仁為四世莫科佛的轉世靈童,取法名羅桑欽饒嘉措。10月26日,第五世莫科佛坐床儀式在天堂寺時輪經堂前隆重舉行,來自地、縣的領導和甘青兩省近萬名信教群眾參加了慶典。

4.第五世華藏佛

1996年10月6日,根據寺管會和信教群的請求,武威地區主管部門批準尋訪第四世華藏佛的轉世靈童。經省佛教協會會長嘉木樣卜算和指示,尋訪班子在天祝縣柏林鄉境內,篩選出3名候選兒童。12月26日,嘉木樣主持了在拉卜楞寺曼巴劄倉拉科活佛靈塔前進行的銀盆旋丸儀式,認定天祝縣柏林鄉野雉溝村藏族牧民南歲、馬才吉夫婦之子,7歲的格日多吉為第四世華藏活佛的轉世靈童,取法名洛桑丹巴熱吉。1997年2月21日,在華藏寺舉行了第五世華藏佛的坐床典禮。武威行署、天祝縣委、縣政府、縣政協的負責人出席了典禮,數千信教群眾參加了典禮。

二、伊斯蘭教

清代,天祝始有伊斯蘭教傳入,光緒年間在今華藏寺鎮一帶建有清真寺。民國時期,在天祝落戶和經商的穆斯林增多,在安遠、金強驛、打柴溝、岔口驛等地建有清真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在炭山嶺鎮修建了清真寺。至2005年底,全縣共有清真寺7處。

安遠清真寺寺址在今安遠鎮,建於民國年間。1953年重修時建在冷庫招待所院內。1958年遷往安遠下街頭。“文革”期間被拆毀。1982年重新開放,寺址在小河沿回民新村,占地2畝。1992年翻修,建成高脊出廊、青瓦鋪頂的磚木結構禮拜大殿,有學房12間。1987年,落實原清真寺房產21間,10間改為鋪麵出租。教民有安遠、磨河灣、地灣和古浪縣龍溝堡、十八裏堡、西川堡、黃羊川等地的共50多戶。

金強驛清真寺寺址在今打柴溝鎮金強驛村。約建於民國17年(1928年),50年代初曾翻修,1958年被關閉,1983年重新開放,1988年新修磚木結構禮拜殿,1998年翻修學房7間,共占地2.5畝。有教民29戶160多人。

打柴溝清真寺約於1946年建在今打柴溝鎮打柴溝村,寺屬房屋60多間。1958年停止活動,1981年重新開放。1990年建成磚木結構大殿,學房7間,共占地2.5畝。有教民29戶130多人。

岔口驛清真寺岔口驛在民國時無正式清真寺,隻在一大戶人家院內設堂開學。1954年,始修清真寺,1958年停止活動。1983年重新開放,建有磚混結構禮拜大殿及學房6間。有教民35戶160多人。

炭山嶺清真寺建於1956年,後停止活動。1987年新修,建有磚木結構禮拜殿及學房11間,占地0.8畝。有教民50多戶,天祝煤礦工人居多。東拉溝和古城的回族也屬該寺。

炭山嶺下寺1986年修建,建有2層禮拜殿,學房14間,教民一部分是煤礦工人,一部分是天堂、朱岔等地的農牧民。

華藏寺鎮城區清真寺80至90年代,華藏城區的回族逐漸增多,為方便宗教活動,城區穆斯林向縣政府提出在縣城修建一座清真寺。1999年,縣政府劃撥原食品廠閑置地1.7畝為城區新建清真寺寺址。2002年建成。有禮拜堂1座及附屬建築14間,阿訇1人,教民120多戶。

三、道教

天祝道教的傳播在明代即有記載。當時創建的韓祖廟,亦稱湘子廟,內供奉韓湘子,廟址在今烏鞘嶺氣象站內。清時期曾有道人10餘人。後大殿坍塌。光緒十九年(1893年)陝甘總督楊昌令鎮羌遊擊黃文新重修。那時香火極盛,“過往者皆駐足禮拜,並求讖語”。民國時有乾道7人、坤道1人。1949年後有道人2人。1959年廟觀被拆,道人返回原籍。明代在安遠、岔口驛等地尚建有雷廟、火神廟等道教廟觀。清代時安遠雷公山上有雷公祠,屬道教之雷神廟,民國時已毀。賽什斯鄉先明峽有旦台廟,供奉韓湘子,1949年有道人10人。50年代後,廟觀被學校占用。

四、宗教事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