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佛教寺院,除個別建於唐、宋、元年間外,大多建於明清兩代。據《平番縣誌》記載:報恩寺(達隆寺)、祝恩寺(祝貢寺)、華藏寺由莊浪茶馬同知管理;紅恩卜寺、答報寺(石門寺)、綽爾大堂寺(天堂寺)由平番縣管理;東耳閣隆寺(東大寺)、西耳閣隆寺(西大寺)、報恩寺(線山寺)由魯土司管理;鎮羌堡門外尚有石佛寺(已毀)。《武威縣誌》記載的寺院有大水寺、卯藏寺(毛藏寺)。《古浪縣誌》記載的寺院有南崇寺(南衝寺)、極樂寺。
清代,天祝藏傳佛教寺院曾多次毀於兵燹。如雍正二年(1724年),因羅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牽連,先明、石門等寺均被清兵燒毀;同治五年(1866年)反清起事的回族首領馬占鼇攻占天祝,燒毀夏瑪、達隆、石門等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件時,夏瑪等寺再遭劫難。
民國初,大多數寺院逐步恢複。據1937年成書的《甘肅通誌稿》記載:“莊浪廳番僧寺共十四處,皆係黃教,以囟僧為寺主,共喇嘛360餘人。領衣單口糧者惟報恩、祝貢、華藏、南衝、上大水、下大水、卯藏等七寺;餘若天堂、石門、延禧、極樂、腦皮溝、朵什、白土坡七寺皆賴牲畜、地畝、布施為香火糊口之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得到保護。部分宗教上層人士直接參與了自治區的創建和人民政府工作,發揮了他們獨特的作用。1955年,天祝管轄的14寺院為天堂寺、祝貢寺、達隆寺、南衝寺、朵什寺、極樂寺、白土坡寺、上大水寺、下大水寺、上延禧寺、下延禧寺、毛藏寺、石門寺、華藏寺。1956年,將永登管轄的東大寺、古城寺、石尕石達寺、妙因寺、顯教寺、塔爾寺、宣化寺等8座寺院劃歸天祝。受極“左”路線的影響,1958年的反封建鬥爭擴大化,除保留極樂寺外,其餘寺院大部拆毀,佛像、經卷等珍貴文物遺失殆盡。1962年,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時,批準開放12座藏傳佛教寺院,實際開放了天堂寺、石門寺、達隆寺、南衝寺、極樂寺、祝貢寺。“文化大革命”中,恢複的寺院被重新關閉和毀壞,一批宗教界上層人士被管製、關押、批鬥。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在宗教工作中清除了“左”的影響,認真落實宗教政策。1982年6月起,平反了1958年“天祝反革命陰謀叛亂案”,複查糾正了反封建鬥爭、反宗教特權的民主改革擴大化問題,給錯捕、錯判、錯管製勞改的13名宗教界上層人士和898名僧人落實政策,發放落實政策款51.69萬元。落實了宗教房產。先後恢複開放了天堂寺、祝貢寺、達隆寺、石門寺、東大寺、西大寺、古城寺、夏瑪寺、毛藏寺、大水上寺、華藏寺、極樂寺、紅溝寺及藏民村嘛呢康等。加新建的柔旦噶擦寺和南衝寺,天祝境內共有藏傳佛教寺院15處,活佛13名,僧人99名。期間,先後批準轉世了第九世魯迦堪布佛、第十世達隆佛、第五世莫科佛、第五世華藏佛。
(二)藏傳佛教寺院簡介
天堂寺藏語名“卻典堂紮西達吉琅”(漢意為寶塔灘吉祥興旺洲),寺址在天堂鄉天堂村。是天祝最大的寺院。始建於唐代,為苯教寺院;無代改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明代中期改宗格魯派。民國時有13座佛殿,17座活佛府邸(囊謙),有僧人莊員200餘座,僧人470餘人。1958年,除大經堂和賽義囊外,其它建築均被拆毀;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又拆毀了大經堂,燒毀了殘存的幾乎全部經卷和典籍。1980年3月1日重新開放。1983年重建釋迦牟尼佛殿;1990~1992年,建起了時輪學院。該建築為三層的藏式佛殿,占地麵積1382.25平方米,建築麵積1628.56平方米;龍王殿於1991年修建;講經院於1998年6月建成;多識囊於1998建成,為三層樓庭院式建築;空行宮(密宗院)於2000年底竣工,為兩層框架式結構。
該寺最具規模的建築宗喀巴大殿(千佛殿)是在多識佛的引薦下,由甘肅省遠東集團公司總經理竇俊金和甘肅省工商聯副會長丁學誠共同捐資300多萬元,於1998年4月動工,2001年建成,並舉行了開光儀式。大殿為6層建築,高23米,寬、深18.7米,融傳統風格與現代意識於一體,造型新穎、氣勢莊嚴、彩繪精美,為安多藏區寺院中所僅見。殿內安放著一座高18米的宗喀巴大師木雕像及4000餘尊小銅佛像。此木雕像是由北京大威德文化發展中心孫彬、陳遠明夫婦助資20萬元、內地各界知名人士和信教群眾捐資雕刻,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宗喀巴木雕像。2001~2005年,陸續修建了文殊殿、土祗殿、尊勝塔。該寺由天堂鄉、炭山嶺鎮、石門鎮、打柴溝鎮及青海互助縣加定鄉的信教群眾供施。有僧人6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