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社會(2)(3 / 3)

(六)性別年齡

1943年,天祝地區總人口中,男性為4499人,占57.29%;女性3354人,占42.71%,男女性別比例為134.14:100;1964年7月,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男性61745人,女56880人,性別比例為108.55:100;1982年,總人口中男性占53.14%,女性占46.86%,性別比例為113.42:100;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男性為116491人,占52.63%;女性為104841人,占47.37%;男女性別比為111.11:100。2005年全縣男性112409人,女性100548人,男女性別比為111.80:100,比差比2000年上升了0.69個百分點。

1949年,天祝地區人口年齡構成接近成年人口型。50年代至60年代,全縣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年人口係數偏低,少年兒童係數偏高,且逐年上升。至70年代初期,人口年齡基本呈“成年型”結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計劃生育工作全麵開展,少年兒童係數較50年代有所下降,人口年齡構成逐步轉變為“年輕型”結構。2000年全縣總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60257人,占27.22%;15~64歲152963人,占69.11%;65歲以上8112人,占3.67%。

(七)婚姻家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天祝地區人口的結婚年齡一般在15~20歲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貫徹《婚姻法》,提倡晚婚、晚育。至1972年,全縣人口的結婚年齡普遍提高到20歲以上。據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家庭31971戶,平均每戶5.8人,較1943年平均每戶8人,減少2.2人;至1988年,家庭規模縮小為平均每戶5.2人。2005年,全縣共有家庭53871戶,平均家庭戶規模為4.11人,比1990年的4.75人減少30.64人。

第三節宗教

一、藏傳佛教

(一)藏傳佛教的傳播

根據武威天梯山石窟中吐蕃文物和壁畫證明,藏傳佛教於吐蕃占領涼州後傳入。宋初,六穀部首領潘羅支,曾從宋廷得到資助,修建了洪元大雲寺。西夏占據涼州後,於天盛十一年(公元1159年),仁孝帝派使者到西藏,奉請噶舉派始祖都鬆欽巴到西夏傳播教義,都鬆欽巴便派大弟子格西藏桑布攜帶佛經、佛像和法器前往。他先到涼州設道場、講教義、弘揚佛法,後到西夏國都,翻譯佛經、廣建寺廟,被仁孝帝尊為上師。

1246年薩班到達涼州的五、六年間,主持修(擴)建了涼州四部寺;在今永登縣連城石屏山修建了薩迦靜修院(即石尕石達寺前身);在今安遠鎮西創建了極樂寺。此後,噶舉派大師噶瑪拔希、噶瑪讓旬多吉、噶瑪若貝多吉、噶瑪德銀協巴等也先後到天祝一帶傳教。

公元1415年,明成祖派欽差4人進藏迎請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至京傳法,宗喀巴派大弟子降青曲結(史稱釋迦也失)代行。途經天祝、武威一帶,宣講了格魯派教法。清代為格魯派極盛時期,五世達賴赴京途中曾到天祝,受到隆重迎接。後六世達賴被蒙古和碩特首領拉藏汗廢黜,在押往北京途中脫身後避居天祝等地,其間他重新修了石門寺,並擔任過石門寺、東大寺、先明寺等10餘座寺院的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