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1980年,全縣農業人口為148914人,占總人口的88.8%;非農業人口為18820人,占總人口的11.2%。至1988年,全縣農業人口為179104人,占總人口的89.3%;非農業人口為21421人,占總人口的10.7%。
(四)各民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在全縣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鬆山、抓喜秀龍、柏林、毛藏、賽拉隆等以牧為主的地區。土族人口分布較集中,主要在石門、朱岔、天堂等鄉鎮。回族主要分布於安遠、打柴溝、炭山嶺等集鎮。漢族分布於全縣,集中於半農半牧和以農為主的鄉鎮。
天祝主要有漢、藏、土、回、蒙古等民族。據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有漢族58887人,占總人口的74.94%;藏族16002人,占20.37%;土族3340人,占4.25%;回、蒙古、滿等民族共有346人,占0.44%。1964年人口普查時,全縣有漢族83566人,占總人口70.44%;藏族27548人,占23.22%;土族6017人,占5.07%;回、蒙古、滿等民族共1494人,占1.26%。1982年人口普查時,全縣有12種民族,共186383人,其中漢族127427人,占總人口的69.1%;藏族44602人,占24.18%;土族10051人,占5.45%;回族1462人,占0.78%;蒙古族597人,占0.32%;1988年,全縣總人口200525人,其中漢族136671人,占總人口的68.16%;藏族49976人,占24.92%;其他民族13878人,占6.92%。至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藏族人口52771人,土族12147人,回族1457人,蒙古族818人。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藏族66125人,土族12633人,回族1986人,蒙古族961人;2005年底,有藏族67370人,土族12506人,回族1601人,蒙古族892人。全縣有22個民族,漢族人口為130255人,占61.16%;少數民族人口為82702人,占38.84%。
1964年人口普查,天祝縣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23408人,占全縣人口的19.73%。其中大學文化程度的14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70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799人,小學文化程度的19764人。6歲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5276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4.48%。1982年人口普查時,全縣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者78835人,占總人口的42.75%。其中大學文化程度(包括大學肄業)的36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881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8360人,小學文化程度的51298人。6歲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87769人,占全縣人口的47.6%,占6歲以上人口的52.86%。2000年,全縣人口中,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3539人,占1.6%;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5886人,占7.18%;接受初中教育的39805人,占17.98%;接受小學教育的107508人,占48.57%。與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由343人上升為1599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由6096人上升為7177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由13236人上升為17984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的由31981人上升為48573人。文盲人口為26054人,與1990年相比,粗文盲率由31.20%下降為11.77%。至2005年,全縣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五)計劃生育
1970年以前,早婚、早育現象嚴重,人口自然增長較快。1972年後,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1988年,結婚年齡下限提高到22歲以上,平均初產年齡為25歲左右,晚婚率為13.36%。提倡晚婚晚育,婚育模式由早育型逐步向晚婚晚育、優生優育型轉變。女性23周歲以前初婚人數由1989年的71.78%下降到了1999年的22.02%,晚婚率由1990年的23.29%提高到了2000年的74.94%;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1989~2000年,平均每年下降0.02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為86.36%。2005年,全縣計劃生育率由2001年的91.99%上升為93.58%;出生率由11.91‰下降到9‰;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001年的6.88‰下降到3.82‰,全縣基本保持低生育水平狀態。至2006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2.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