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家醫院病房裏,住著兩位病情相同的重症患者,一位來自城市,另一位來自鄉下。
來自城市的這位病人,每天都有親朋好友、同事領導前來探望。家人守在病榻前寬慰道:“放心吧,家裏的事由我們料理,你隻管安心養病。”單位來人親切地說:“單位裏的事,我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現在的‘工作’就是養病。”款款深情,聲聲勸慰,好不溫馨。
那位來自鄉下農村的患者床前則十分冷清,每天隻有一位懵懵懂懂、毛手毛腳、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守護著。病人的妻子十天半月才能來上一次,見到丈夫總是不停地說這說那,諸如:“快要浸種了,該選什麼樣的種子?你快拿個主意,天時不等人,不然就不趕趟兒了!”“再過兩天,娃兒他大伯家的女兒就要出嫁了,你說咱們該送多少賀禮才叫合適?”
幾個月後,那位來自於城市、備受嗬護的患者在親人悲天愴地的哭聲中永遠地走了;而來自鄉下農村的患者卻奇跡般地活下來了。
也許,這則故事具有一定的演繹成分,可仍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尤其是那位鄉下病人的結果,讓人想起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死亡集中營中極少數幸存者之一、著名心理學家、“意義療法”創立者弗蘭克爾先生。當年,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看到許多同胞一旦對未來失去信心,幾天之內便會死去的情景,於是提出:人一旦“喪失了生活上的精神支柱,心理和身體定會迅速地衰退下去……這是人的獨特性,人隻有麵向未來才能生活”的理論。
人在生病以後,往往思緒煩亂,情緒波動。探望病人,安慰話是免不了的,這看似很容易的事,裏麵卻蘊藏著許多文章。
就躺在病榻上的病人而言,探望者的每一句稍有不慎的話,都很可能會觸動他脆弱的神經。作為探望者,如果語言運用得好,將會使病人精神振作,進而積極配合醫院的治療。反之,就給病人原本就很糟糕的情緒“雪上添霜”。
一、探望前的準備工作
①先探知病人現況,約時間再去。問問家屬或已經去過醫院的朋友或同事,病人得的是什麼病,目前的狀況如何,然後和病人或家屬約個探訪時間。若病情不允許,即使到了病房門外,都不應該打擾。可以請醫務人員轉達問候,或寫張卡片致意。
②既來之,則安之,見機行事。醫院建議的探病時間一般為10~30分鍾,在醫院允許的時段去探望,即使隻待10分鍾,也應該放下手上的東西,關閉手機或轉成振動模式,免得病人被突如其來的鈴聲嚇一跳。進入病房應盡快坐下來,讓躺著的病人不用仰望著訪客。病人的病情和心境時時在變,因此,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現在需要什麼,見機行事。
③病人是主角,探病者應認真聆聽。看到病人該說什麼,常是探病者很焦慮的事,因為不知道該講什麼,怕病人對談話內容根本沒興趣。其實和病人聊天,沒有既定的規則可循,隻能以病人為主角,坦誠相待,不妨直接問一問病人感興趣的話題。如果病人不想說話,也不要勉強,靜靜坐在旁邊,必要時握著他(她)的手。有時,一個眼神,一次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④問病人:“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有時在我們看來是舉手之勞的事,對行動不便的病人可能是及時雨。幫他到樓下買點日常用品、帶份報紙,就是最貼心的日行一善。因此,想表達關心或出點力,直接誠懇地問病人或家屬:“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是最實在的。
二、探病者不該做的事
①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方式現身病房。手術當天和隔天,病人需要休息,不可探訪。有的訪客怕病人不知道他來探視過,非得把睡著的病人叫醒,或者站得遠遠的和病人說話,實在不禮貌。
②呼朋喚伴,把病房當會客室。探病不是郊遊野餐,不是唱卡拉OK,成群結隊地來,不但幹擾病人休息,對鄰床病人也不禮貌,更有可能帶進細菌,造成病人感染。
③評頭論足,喋喋不休。不要把病人的身體當成話題,評頭論足,因為病人的身體和情緒都是脆弱而敏感的,訪客憐憫的眼神、雙手抱胸站得遠遠的姿態,或者對醫學知識不清楚的無心話語,都會傷害病人而不自知。
④看病不看人。生了病,不代表這個人隻剩下病,其他角色統統不見。去探視病人,是看這個人,這個朋友、同學或是親人,而不是病。
⑤介入病人病情,報偏方、報神醫。醫療的事交給醫療專業人員和家屬決定,不要從中介入,也不要把個人觀念強加到病人和家屬身上,亂給意見。報偏方、神醫也要不得,病人和家屬有可能會因訪客的好心而付出代價。
正因為躺臥病榻的患者狀況各不相同,要做個既善解人意,又不製造家屬負擔的探病者,實在需要學習。既然探病無原則,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應從病人角度出發,想其所想,以誠懇而體貼的方式傳達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