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課堂觀察,更貼近學生(1 / 2)

教師獲得實踐知識多是從課堂觀察而來的,也是教師用以獲取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分析教學方法是否有效以及了解教與學行為的基本途徑。近年來,在國外的相關研究和教師教育課程中越來越重視課堂觀察問題,課堂觀察的能力與技巧也逐漸被視為教師必備的一種重要的專業素養,以及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一種極為關鍵的途徑。一位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必然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技巧,在很短的時間內,即能發現破壞課堂氣氛影響教學效果事件,也有能力預防和處理。

課堂觀察的對象與範圍

學生的學習行為

1.參與狀態。

一看是否全部的學生都參與了學習;二看是否有學生還參與教,集教與學的角色於一身。要想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潛能,就必須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2.交往狀態。

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交流與反饋;二看課堂上人際交往是否和諧以及合作的氛圍是否良好。在人為地、不適當地強化競爭的班級裏,學生之間的關係僵化,人人自私冷漠甚至厭學,長此以往,學生會變得不想、也不會與人合作,而學習無助感的加深又會強化學生的失敗感。

3.思維狀態。

一看學生敢不敢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這些問題與見解是否具有挑戰性與獨創性。在課堂教學中,最令教師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看見自己的學生進行個人的創新,而要達到這種程度絕非朝夕之功。

4.情緒狀態。

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製、調節學習情緒。有時學生們會突然哄堂大笑,而後又戛然而止;學生能從激烈的爭論迅速轉入專注的聆聽——這些都說明,學生處於極佳的學習狀態中。

5.生成狀態。

一看學生是否能各盡所能,並對現狀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今後的學習充滿信心和好奇心。

課堂學習氛圍觀察

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成功教學的前提之一,課堂的整體氣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左右教師的講課情緒。所以教師應該隨時注意觀察在各個階段,例如課堂導入後,講解中、後,在提問階段,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們是否專注於課堂,對當前話題是否有興趣。還應注意負麵觀察:有多少人打瞌睡、開小差,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對提問無動於衷。

學生表情觀察

針對學生表情應作個體化觀察。

1.目光觀察。

是盼望的、急迫的、全神貫注的,還是不解的、迷茫的、心不在焉的?是心領神會的,還是一頭霧水的?學生的目光往往是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情緒,有經驗的教師決不會對此視而不見。

2.麵部表情觀察。

困惑——眉頭緊鎖,嘴唇閉攏,神情急躁不安;理解——雙眉舒展,麵露微笑,頻頻點頭;專心聽講——目光專注,嘴唇微張,精神集中;心不在焉——目光遲鈍,表情木然,眉頭時開時合,有時口中還嘟嘟囔囔;不耐煩——雙眉緊鎖,嘖有煩言,不時看表,左顧右盼……

3.形體動作觀察。

配合各種麵部表情,學生形體也會出現一些變化:專心聽講時,身體微微前傾;困惑不解時,或抓耳撓腮,或搖頭頓足;在解決了一個難題後,身體後仰,全身放鬆,改變原來的體態;若不耐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左右晃動身體,或雙臂抱胸,或跺腳顛膝。對於學生的種種體態語言,隻要細心觀察,不難理解。

教學效果觀察

教師應在教學告一段落後注意學生的反應,觀察教學效果。主要觀察點有:

1.對提問的反應。

學生是否積極回應老師的提問?是否回答到位?

2.對課堂練習和作業的反應。

練習與作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也能幫助教師檢驗教學效果。我們的觀察要點:一看學生對練習的態度;二看練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三看練習的結果如何。

3.對教師講解的反應。

密切地注意學生的課堂表現,這麵鏡子可以反映出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

觀察時間

教師課堂觀察講究時間性。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課堂內實施的觀察,從而及時高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反應及其在學習上的特殊需求;同時可以依據觀察所獲得的資料,對學生的反應及問題予以及時處理。對於學生問題尚未發生之前的掌握,以及學生學習反應的密切關注,可以協助學生進行更順利、有效的學習。

觀察方法

課堂觀察也需講究方法,一般來講課堂觀察方法有劃記法和描述法兩種。

劃記法

所謂劃記法說的是,在教師進入一個教學現場以前,已經對相關文獻進行了閱讀,並且明確了觀察目標,此外,也類目化了所要觀察的目標行為,為了方便記錄,給予這些行為以不同的代號。教師隻要按照劃記表上對於各類目行為的界定,進行代號的劃記工作與記時即可。此類的觀察,必須對所觀察的行為是否能如預期出現、是否能順利進行觀察,做出審慎的評估,再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