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課堂觀察,更貼近學生(2 / 2)

描述法

描述法指的是教師準備好觀察筆記,並且預先設計好記錄格式的觀察方法。基本上,觀察地點、對象、日期、時間以及觀察的主題這些內容一般需要填寫在觀察筆記的首頁。除此之外,觀察筆記內也應同時預留好描述與評論的空白欄,兩種空間的比例大約是3∶1.在進行觀察過程中,觀察者可以一麵在描述欄內仔細地記載某些行為或經驗的發生過程和經過,另一方麵也可以將觀察時所產生的即時性想法及時記錄在評論欄中。倘若對於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有所懷疑或是不了解其意義,則可以利用課餘時間,訪談相關的人員,或者通過分析文件獲得答案。

教師在自己教室實施觀察時,必須首先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教學的完整性。所以,采用描述法的話,教師僅能就所發現較獨特的現象與學生行為稍作默記,或是簡要地記錄下來,或是在課程進行到一個段落時,稍作停頓,再將值得記錄的發現,寫在觀察筆記內。經驗豐富的專家型教師,也可以立即對觀察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處理。

處理觀察資料

整理和分析觀察後的統計資料,避免發生誤差,或是與已有的理論相互印證,作為解釋班級內師生行為的依據,或是從這些資料中看出班級行為的某些傾向,或將課堂觀察所獲得的量化資料進行平均數、標準差或方差檢驗。

在當天觀察結束後,應盡快地整理觀察資料並加以建檔,避免因時間間隔太久而導致遺忘。在預計的觀察過程完成後,綜合整理與歸納所有資料,並從中抽象出概念,以便能從觀察中發現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或問題,或是粗略總結出教學實踐上的某些原則。這些收獲不僅僅可以作為教師進一步集體討論的資料,還可以對長期搜集並彙整的資料加以分析,從而得到較係統化的發現。這是為了進行研究搜集資料的一種形式,通過這種方式尤其能將雜亂的資料加以歸類整理,並且轉化為文字,使思考具體化,有助於教師的專業反剩

課堂觀察的應用

對於教學者而言,課堂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探究。所以教育學上常常將課堂觀察視為對教學的促進,通過這一途徑,不僅僅可以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率,還有助於教師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對其進行分析解決。因此,在觀察結束,理出較完整的觀察結果與發現之後,要對這些發現進行開放性的討論。討論的目的,在於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背後意義,形成新的教學觀察,進一步改進教學。

1.課堂觀察要有目的性。課堂觀察本身並無目的可言,關鍵在於教師能根據觀察發現,進行教學前後的反剩在教學前,課堂觀察可以協助教師做好各項縝密的準備與計劃,而在教學後,也能針對當天的觀察發現,省察個人的教學情況。課堂觀察必須不斷地輔之以教學反省,方能有效地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若缺乏反省而隻有觀察,對於教學而言則並無太大的價值。

2.課堂觀察中要訓練和提高教師的觀察能力,精確解讀班級教學情境,作為明智的專業判斷與提出相應策略之依據。對於那些熟練地掌握了課堂觀察這一技巧的教師來講,大多能在教學的同時進行課堂觀察,這種狀態多是自然的,甚至是下意識的,並且還能根據觀察所得調整教學方案以及據此進行師生互動。所以,課堂觀察成為教師的專業直覺,成為教師日常的學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就達到了課堂觀察應用的最高境界。

3.在觀察之後,教師應及時將一些特定的觀察所得所思記錄在教學筆記上,作為綜合了解一個班級或某些學生的資料來源。持有這種書麵的文字記錄資料,一方麵有助於教師個人的教學反省,另一方麵也能提升教師對課堂觀察的興趣。倘若沒有這種努力,則不論是自己的教學或是觀察了他人的教學,對個人專業反省及知覺的增進,都將極為有限。

4.目前在學校中多呈現出一種孤立的文化特性,幾乎每個教師都習慣於各自為政,主動地與其他同事正式地進行專業議題的探討的情況很少發生。此種學校文化特性限製了教師專業分享與相互支持的機會,課堂觀察也不例外。實際上,最有效的課堂觀察,乃是來自觀察後的反饋,尤其是與其他教師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與分析,能使課堂觀察的價值發揮到最高。倘若師生共同討論這些課堂觀察所得資料,不僅有助於教師在教學上的進步和提高,更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事實上,課堂觀察都會或間接或直接地促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使教師對所有的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掌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