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組織的實用原則
1.全體性原則。哪怕隻有一個同學還沒有進入狀態,也意味著課堂組織的不完整。
2.主體性原則。課堂組織管理堅持以人為本,讓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主動學習。既不能不管不問,也不能管、卡、壓。
3.有序性原則。組織教學的手段要根據知識的特點使學生活動有序地進行,不能隨意組織、隨意發號施令。(例如:在學生開始練習以前就應做好各項準備,一旦出現組織不到位的情況,就必然會導致活動過程中的多次指令調整,不僅幹擾學生活動的連續性,更會造成活動的無序性。)
4.有效性原則。啞雀無聲雖然不是好的組織,但熱熱鬧鬧也未必就是有效的組織,關鍵看教學效益究竟高不高。馬卡連柯說:“教育需要的不是很多時間,而是如何合理利用很少的時間。”
5.科學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根據活動的階段、方式和活動持續的長短來組織教學,實施組織管理。
6.一貫性原則。課堂組織教學必須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和每一堂課中,就算是練習課也不能沒有組織。堅持一貫性原則,就能確保“堂堂有高潮”。隻有有效組織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高潮。有研究顯示,課堂教學高潮形成的最佳時間計算公式為:
(課堂時間-1)×0.618 1=可能存在的高潮時間。
如果一堂課40分鍾,那麼可能存在的高潮時間為(40-1)×0.618 1=25.102(分鍾)。
課堂組織的實用技巧
形象感染
走上講台時,教師一定要神情嚴肅莊重而不失和藹可親。站定後,應該由左自右環視課堂一遍,使每一個學生的注意力都投射到教師身上,使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堂課中能夠全神貫注,精神飽滿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目標引導
一節課開始時,教師可簡短地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提出本次課堂教學的要求,運用語言的感召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努力達標,從而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
趣味激發
在講課過程中,如果教師發現有較多的學生開始精神不集中,做小動作時,可以有意地講一些看似與課堂教學無關(類似學習目的,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等方麵的小故事或名人趣事)但是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們的興趣和好奇,使他們重振精神,這樣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們的興趣點重新導回到課堂上來。
提問點撥
當某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促使他們轉移注意對象,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學生答題不夠理想時,不要急於批評,可稍加點撥,鼓勵他們動腦思考或用心聽老師、同學講,從而引發他們的興趣,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指名演示
教師指名某些開小差的學生在黑板上進行演算、解題,並在合適時機輕聲對演示的學生進行提醒和教導,要求他們回位後注意聽講。這種做法能達到中等強度的刺激,可對學生大腦皮層起一定作用,促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度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