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課堂導入要充滿藝術性(1 / 2)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處於興趣盎然和智力振奮的心理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所以,在帶同學進入課堂時,教師要注意趣味性和藝術感。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心理學角度講,正是驗證了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心理狀況會促使學習者積極尋求認識、探索事物的思路和途徑,並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可見,如果老師在導入課堂時注重藝術性,學生便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

那麼,如何才能讓課堂導入更加藝術性,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來,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呢?

要使導入課程做到藝術性和趣味性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目的明確,針對性強

盡管從根本上說,導課的目的是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是在具體到每一堂課的導入中,又有更具體的目標,要符合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千萬不能脫離具體的教學內容而隻重視“噱頭”。不錯,“噱頭”有時也會引起同學的注意,但是由於與教學內容相脫節,這種所謂的吸引起不到應該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噱頭”發揮的威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維持整堂課;二是如果“噱”過了“頭”,就會比較容易把同學帶入新的誤區,會影響他們按既定教學計劃的要求去學習。要做到藝術性的教學,必須首先明確導課的具體目的,導入語的設計、各種手段的使用都應針對具體目的。比如,有時是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有時是巧設懸疑引發同學們的思考,有時想創設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意境,有時是解決學生對課題的疑問等等。

有位教師在教《說謙虛》一文時的導課就設計得很出色。他說:“有一位導演,成功地導演了一部新影片。當記者問到這部片子,並請他談談想法時,導演說:‘如果把這部整體美的影片打碎,那麼任何一塊碎片都將閃光。’而舉世聞名的球王貝利被問到哪個進球最精彩時,他卻回答:‘下一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度,難道不值得我們思索嗎?”

課堂教學導入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知識水平基礎的差異程度來設計。比如:小學一二年級,最好多從故事寓言或者小遊戲入手;中學生多從想象場景、啟發談話、巧設問題入手,針對不同層次設計導入課程才能更好地滿足同學們的需求。

簡潔明了,恰到好處

由於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導課又不是授課的重點,所以不應該在導課上浪費過多的時間。拖遝,無目的,不知所雲的開頭,非但沒有美感,更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藝術性的導課,必須爭取在一定的時間內,用最簡潔的語言,完成預期的目標。如一位教師講《念奴嬌·赤壁懷古》,他是這樣開講的:“有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音樂家想把這首詞譜上曲子,作為《話說長江》的主題音樂會的歌曲,但他們嫌這詞太長。於是有人提議濃縮一半,當他們向幾位詩人提出要求以後,詩人們哈哈大笑:‘怎麼?把東坡的《念奴嬌》改短?這可是千古絕唱啊!別說減一半,誰改得動一個字?’好吧,咱們今天便來學學這千古絕唱的《念奴嬌》,看看能改動一個字嗎?”簡短的導入語用設問和反問,故意顯出疑惑,使學生的思維由課前的茫然狀態轉變為疑惑,繼而思考,達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導課目的。

一位教師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開始上課了,教師麵帶微笑,和藹可親地說:“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隻小動物的畫像,你們想不想認識它?”說完,從課桌上拿起一張畫著小壁虎的圖,這隻用水彩畫的卡通小壁虎,不但不醜陋,反而很可愛,尾巴做成活動的,可以摘掉。學生們馬上驚喜地說:“小壁虎!”教師繼而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樣的動物?”有的學生說:“壁虎有毒的動物。”另一學生說:“壁虎是好的,它吃蒼蠅、蚊子。”教師趁機說:“答對了。壁虎雖然長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蒼蠅、蚊子,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你們看,這隻小壁虎的尾巴怎麼了?”(將畫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學生詫異地說:“哎呀,不好,它的尾巴掉了。”教師馬上因勢利導:“這隻小壁虎的尾巴怎麼斷的?斷了以後它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學《小壁虎借尾巴》(板書課題),這一課講的就是這隻小壁虎尾巴斷了以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