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附論楊傑的強國之道(2 / 3)

(二)物質要強:我國素稱地大物博,但是內河航權喪失,外國船艦,隨處停泊,民間所用物品,大半均係舶來,即食糧一項,自己亦不夠用。至於計劃了很久的鋼鐵廠,迄今尚未實現,一切輕重工業及軍需工業更談不上。如此而能言物博嗎?

中國人往往以地大物博而自豪,這是對的,然而盲目的自豪也會養成一種苟且偷安的依賴性,楊傑能夠麵對現實,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勉勵國人奮起建設國家的工業化,做到真正的物強。

楊傑說:“我們曉得蘇聯自1918年革命後,人民連吃的都沒有,農村完全破產,但自第一次五年計劃成功後,農具增加而且適用,不特生產增加,而國家的經濟,亦日就安定。所以,我們光是口頭救濟,究無補於事,最要緊的必須開發富源。”可見楊傑提出的物質要強,包含著國家要製訂計劃,踏踏實實地組織人民去完成;要開發各種富源,使物質變成力量,物博,讓它躺在地上也是無濟於事的。這種主張,就今天來說也是正確的,對四化建設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軍隊要強:某國人說,他的一師人要抵人家十師,因為是訓練得精良的原故。他說我國的軍隊為什麼不強呢?楊傑說:“我來檢點他一下,古語雲’強將手下無弱兵‘這句話就是由幹部強起。歐洲各國及日本,對於軍官學校,取極嚴格的訓練,我們要求兵強,亦要照他們的法則做,才能達到目的。

可見,軍隊不強,不要說進攻,就是防禦也不可能做到,國家又何談獨立與富強呢?因此,楊傑把軍隊要強作為國強的要素之一是對的。特別指出軍隊強必須將帥強。所以,他在陸大主持工作時,嚴格要求學員,苦口婆心,諄諄教導,目的就是要培養強的軍隊幹部,使他們出校後能夠訓練強的軍隊以禦外侮。當然,一支強大的軍隊並不隻是幹部強了就可以的,它還需要其他各種因素,但是,楊傑鑒於國民黨軍隊,由於長官的無能,士兵得不到嚴格的訓練,以致和敵人作戰時,不能發揮很好的戰鬥作用。因而提出由幹部強做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四)組織要強:外人說我們無組織,其實我們何嚐沒有組織,不過我們的組織不堅實罷了。現在第一件事,我們要重服從,守紀律,血脈一貫,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方能收健全之效果。

國民黨政府由於政治腐敗,各級組織機構各行其事,一旦有事,不聽指揮,無法集中力量應付,因此,楊傑提出要從組織紀律著手,這是對國民黨政治較深刻了解而提出的積極性主張。

(五)外交要強:一般人都說”弱國無外交“,這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楊傑為鼓勵國人力爭外交主動,因此提出”惟是弱國,才有外交“,因為強國有武力作後盾,運用自如,容易貫徹他的主張,外交就是不健全一點,也無妨礙,”至於弱國,既不可一味認錯,授人以柄,又不可硬撐硬頂,逢彼之怒。故欲外交之勝利,惟在外交人材之優秀,及其運用之神妙,與夫手腕之靈巧,以為準則。所以愈是弱國,愈須講求外交,而真正外交,亦謹可於弱國見之。“楊傑:《歐洲考察中所見》楊傑對外交的看法,有其獨特的見解。當然,強國有武力作外交的後盾,外交達不到的目的,可用武力達到,而弱國卻全靠本身在運用外交來達到目的,這種見解,我亦是讚同的。

楊傑認為,要是能做到以上五個要素,那末整個民族,一定會逐漸的強盛。歐洲各國之所以強,亦即在此,雖則各國情形與中國不同,但他們做得有效,在這個環境中如能仿效去,自然亦可收效。

可見,楊傑提出建立強國的五個要素,是他在歐洲對各種不同製度國家考察研究,目睹了他國強盛的方法及效果,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而得出來的強國立法的基本條件,因此,也可以說這是他一生為祖國探索”富國強兵“途徑經驗的結晶,我們不難看出,他提出的每個要素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及他的獨特見解。他提出的”物強“,重點在於自身開發資源,踏踏實實地努力於建設,反對依賴外國的劣根性,”外交“駁斥了一百年來中國對外妥協投降的理論依據,激勵人們去努力爭取於祖國有利的外交。這當中點點滴滴充滿了熱愛祖國的滿腔熱血;充滿了渴望祖國強盛的希望。

三、中國富強之道

楊傑認為:中國立國的政治觀念,與西方不同,是先講求富,再行求強為宗旨已數千年了。這種觀念,在二十世紀是不適用了。我們知道,從孔子到宋元之間,中國本來是很強的國家,先富亦可,先強亦可,隻要能富,就沒有不強。因為那時,隻要君不擾民,百姓足衣足食,生產豐富,就可稱為富強了。現在則不然,國家土地雖廣,人口雖眾,倘若人民之智力、體力、德力不強,國防力量薄弱,則必為帝國主義者所侵淩,這是自然的道理。在這樣形勢的世界上,我們國家要得到複興,惟在掌握要道,先其大者、重者、急者,而後其小者、輕者、緩者。也就是,即凡無關國家民族存亡生死之瑣碎問題,皆可暫行放棄也。如建屋然。第一須精繪圖樣。第二須堅固基礎。為此,楊傑提出四點國家強盛的原則:應將整個國家之活動能力,均置在國防所要求條件下,擬訂一個整個的精密計劃,以作中心;依據此種計劃,限期完成國際上最急迫的,最有力的,而又最經濟的工具;厲行工業革命,增加機械動力;應將理論科學與實用科學,兩極之距離,極力使其縮短,以供急需之用。這樣,堅強意誌,團結精神,用跑步的方式,用實幹、快幹、硬幹的法則,迎頭趕上,使國家民族生命之大權,不常倒持他人之手,因此,我國要用鮮血和熱汗來圖強。

楊傑預見到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國家民族處於存亡生死之關鍵時刻,提出以建設國防為中心的圖強原則是對的,這是抓著了問題的重點。如果像蔣介石把力量用於圍剿共產黨的根據地,大肆建築,粉飾太平,楊傑批評,若不改弦更張,後果是難想像的。因此,楊傑的四點原則是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及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的。

為此,楊傑提出兵工業根本建設之計劃,也就是重工業的建設及兵工業的根本獨立。

他認為:我國自造軍火,品質劣而價值高,因此,曆來都是購買舶來品,使自己國家的兵工業退化。要知道,我們為了打內戰,購買外國軍火,毫不困難,但是,世界大戰一爆發,各國自顧不暇,敵人封鎖我國各口岸,斷我軍火之來源,那時就是用億萬萬金,也不能購得一禦侮之工具。即使可得,亦必價高而且品劣。如歐洲時,瑞士因此獲得德、法兩國之厚利,法國購買美國武器,美以劣品賣給法國,至今法國所餘美國之彈藥,隻是用於供士兵遊戲打靶之用,或竟焚毀。然而,自己國家的兵工業獨立,可以增加軍民抗戰作戰的勇氣。所以,今日之急務,在短期間,使兵工業完全樹立。

楊傑分析現有兵工業為什麼腐敗?

我們製造的兵工業產品,因為質量不好,所以上下都以消費少,出品多為唯一搪塞之法門。結果製造品分配於軍隊以後,增加士兵使用之懷疑,減少作戰敏捷之效力。價值廉而效率低,兒戲軍人性命,戰鬥力當然薄弱。這點不加改良,則兵工業之主旨,殆完全消滅。然因其製品不良,加以警懲,則率以退職為要挾。故當局者,往往改善之心有餘,而整頓之法無出。聽之任之,日積月累,遂養成腐敗不堪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