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附論楊傑的強國之道(3 / 3)

楊傑指出,造成這種腐敗不堪的狀態不外乎下麵幾點原因:

第一,人才缺乏。我國民性酷愛好和平,各國製造軍火之兵工學校有限。故自派留學生以來,兵工人才尚寥若晨星,國家既無強力提倡人才,安有多量之出產。留學生在外國博得頭銜,為回國謀碗飯吃,不論什麼課目,真實的人才已十難得一。況兵工一項,應用之學理高深,要求之技術精熟,屈指計之,全國不能滿十。所以,兵工業人才缺乏,為兵工業落後的主要原因。

第二,人才使用不當。兵工業乃專門事業,非粗知原理之膚淺留學生所能勝任,且即使專攻此種,若不予以安定不動之環境,適宜發展之機會,則縱係人材,亦將逐漸朽化。前此兵工廠之主要技術人員,往往隨廠長之去留而發生變動,專門人才或投閑置散;或用非所學,人才既已缺乏,又不善於安配,如是兵工界之真正人才,更不能不謂其無幾矣。

第三,門戶意氣之爭。我國兵工高級人才,既係東西洋留學生,而留學生因其求學國家之不同,往往黨同伐異,門戶之意見甚深,故動輒以某廠某處為某國某派之根據地。某派中有一強有力者據其處,則引用同儕排除異已。表麵上似欲以同學同係之組織,收辦事上指臂之效,實則濫竽之徒,欲借此謀一飯之所,稍有常識者,更藉同學同係擁護之心理,以鞏固其位置而已。進而言之,意氣之爭賢者猶不能免。故苟有一升遷較速,則同事者起而妒之,乃至憤而辭職。故意氣不除,即有少數之人才,亦不能全其收分工合作之效。各國留學生中,均有優秀分子,亦各均有濫竽之徒。若能以效力國家,求事業成功,為精神上最高之愉快,互相策勉,互相提攜,取人才主義,打破一切學派意氣之爭,實為改革兵工業前途要點之一。

第四,責任不明互相推諉。兵工業即製造軍火,分為化學工業和機械工業兩大項,所製造軍火之效率不佳,是究化學上之落後乎?抑機械上之落後乎?故槍藥兩廠互相發生推諉之糾紛。問題發生之後,判斷不堅決,賞罰不嚴明,即使略加懲罰,亦不足以服其心,亦不能翼其改,乃至退職要挾。所以兵工當局改善之心有餘,整頓之方無出,就是這個原因。

第五,墨守成法難異改善。兵工高級人才,往往不安於位,自無改善工廠之餘力,於是工廠製造,乃操於下級技術人員之手,他們任職既久,經驗自多,惟因學識不足,權力有限,不能改進。故結果墨守成法,不能有絲毫之進展,有時疏忽反而退化。故今日所造之軍火,還是十九世紀的水平。

楊傑在分析兵工業的腐敗的原因,主要從人才的使用因素去剖析,這是抓住了問題主要實質,因為從這點揭示出了國民黨政府政治腐敗情況。人才不能合理使用,在整個國家機構都是如此,遇事相互推諉,派係林立,門戶意氣相爭,有才妒之,無才蔑之,民族精神如此,何談國家興旺發達,強盛富強呢?因此,楊傑提出用血汗主義來救中國,就是想以此振奮中華民族精神。他認為:前方戰士以扞衛國土奮勇殺敵,非流血不可。後方人士,努力工作,供給前方之資源,非流汗不可,所以後方流汗愈多,則前方流血愈少,平時流汗愈多,戰時流血愈少。今天士夫之流以軍人之不喜流血為恥,而不知其本身不肯流汗為可恥。今天軍人之不肯流血,是因為五十年來國人不肯流汗的結果。如果五十年來舉國上下各盡其職,忠其事,論教育,則教育業已普及,論實業則實業早已發達,論交通則交通已便利。論國防,則國防業已鞏固。然而,五十年來卻得到今日之結果,就是平時敷衍苟安不肯流汗,實在是成為今日受此恥辱之大原因。楊傑最後懇切的希望:請自今日始,舉國上下,愛國之士,分流汗流血兩類,各盡其天職,流汗之人,如農如工,以謀足食足用。教育家流汗則民智啟發,科學家流汗則研究精深,實業家流汗則生產增加,上自政府職員,下至樵夫牧子,苟能多流一點汗,則國家力量增加一分。勿謂汗少,揮汗可以成雨,無謂血少,血流可以成河,以成雨之汗,全國努力工作,以成河之血,軍人努力禦敵,時日曷喪,及汝偕亡,貫徹流汗流血之決心,存滅此朝食之氣概。

縱觀楊傑強國之道,我認為有下麵幾點於我國今日四化建設亦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楊傑提出的先強後富的強國之道,是當今世界強國立國的主要措施。德國以努力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激勵民族的自豪感,而使國家強盛,即使在世界大戰中吃了敗仗,軍事、經濟、外交都壓到了國際水平之下,他卻憑藉著科學技術的先進,很快的得到恢複,仍不失強國的地位,並且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把整個地球鬧得天翻地覆,若是弱國,這種舉動是不可能想像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以他告失敗後,然而,目前他又已經恢複為強國之一了;蘇聯是歐洲較落後的一個國家,革命後,勤儉節約,集中財力,踏踏實實埋頭按照五年計劃苦幹,一個一個的五年計劃完成後,如今亦登上世界霸權國之一的寶坐;日本以不墨守陳規,虛心向先進學習、模仿,振奮民族精神,努力奮鬥,他雖是亞洲小國,亦擠進了世界列強之林。這些國家的經驗,我認為是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借鑒。當然,我們的國家幾千年如一日,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是主張不侵略別國,不稱霸世界,然而,大家想一想,如果連禦侮的力量都沒有,如何談得上侵略別國?連稱霸的條件都沒有,又更如何談不稱霸?因此,國家首先要強盛,才能保障國家民族的生存、獨立和發展。

第二,楊傑提出求強的五個要素,是他坎坷一生的人生途程裏嘔心瀝血,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這五個要素是辯證的,是相互聯係而缺一不可少的。特別是他把包括體力、智力(科學技術)的”人強“作為五要素之首,進一步強調了民族精神和先進科學技術的掌握對強國的重要性,這對於今天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強國五要素是他苦心考察世界各國成功的經驗及失敗的教訓所得;是他根據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大膽地、不畏權貴、不顧個人得失坦率地提出來的強國方案,的確算得是他畢生探索祖國能夠繁榮富強的途徑的心血結晶,是他對祖國文化寶庫添塊磚瓦的貢獻。

第三,更可貴者,楊傑從理論上,古今中外的曆史事實上探討了強國的方法後,能針對國民黨政府,由於政治腐敗,導致了軍事上的腐敗、經濟上的腐敗、兵工業的腐敗,兵工業的腐敗,又導致了民族精神的頹廢,國家無禦侮的能力,在這樣的政治局麵下,怎麼能談國家的興旺發達?因此,為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生存,他大膽地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要求當局痛下決心,克服、改變這種現象,最後,他滿腔熱血沸騰地提出了用血汗主義來激勵中國人民,使其軍民同心,上下同德,努力奮鬥振興中華民族,使祖國繁榮富強的方案及具體措施。的確值得我們青年一代學習他這種一心為國,一心為民族的繁榮昌盛的赤膽忠心。

可歎的是楊傑生不逢時,對祖國熱愛的這片苦心,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得不到實踐的機會,不能發揮它對祖國富強應有的作用,他的一片苦心結晶,完全付之東流,這是他一生中死不瞑目最大的憾事。然而,楊傑這個使中華民族、使祖國繁榮富強的方案,由於他是結合古今中外的具體實際寫的,因此,在某些方麵,亦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