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楊傑將軍誕生100周年,各種製度的國家,還並存於當今世界的時候,國家製度的階級統治功能不但不能削弱,反而必須加強,而且要使其富強,作為國家民族生存發展的保障。因此,對楊傑在三十年代就提出的謀求國家富強的方法,作一些闡明,這不僅有利於現代史的研究,而且對今天祖國的四化建設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歐洲國家強盛的方法
歐洲各個國家,自從十四世紀相繼建國以後,諸強並立,相互比智鬥力,六百年來烽火彌天,幹戈遍地。如:建國之戰、殖民地攘奪之戰、宗教傾軋之戰、王統繼承之戰、民族統一之戰、霸權角逐之戰,令人驚心動魄。
各個國家為了自己的需要,往往把隨著時代發展的思潮如生物進化論、存疑論、宇宙進化論等等作為科學上的名詞、哲學上的定義來為他們的行為作辯護。所以,從“整個歐洲情況觀察,各國之日事斤斤者,不外富強兩字。因為不論那一民族,需在地球上生存,除力圖富強以外,別無方法,若是不能富強,則終為強者所攘奪,此乃一定難逃之公例也。”
歐洲各國立國的政治觀點,與東方不同:西方先圖強,才致富,以富益其強。東方多半是先講求富,再行求強。這兩種求富強的方法,究竟是那一種好呢?楊傑認為先強後富好。
我們看曆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也是這樣的。
論楊傑的強國之道——紀念楊傑將軍誕生100周年春苑論史——楊德慧文集例如:古代楚國是長江流域很富裕的一個王國,並藏有世上稀有的寶玉和氏壁,地處貧脊的西秦強大後,卻以楚懷壁為罪,後滅之於秦,說明國富不能強,亦不能保身。
又如:十六世紀三、四十年代靠對殖民地掠奪發財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富裕稱霸世界,但是,由於它們沒有把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而被封建主浪費掉,資本主義未得到發展,本國工業不發達,到十七世紀被荷蘭、英國所排擠,逐漸走向衰弱。
“丹麥人何等富足,人民平均有數萬財產”。“瑞典、挪威都是很富的國家,但是不能稱為強國,倘使大國要滅他,易如反掌。為甚麼呢?因為他雖有錢,而無禦侮及進取之材料工具。其他如猶太人亦非常有錢,德國各大商場、大工廠差不多都是猶太人的資本,然而他們無國土、無武力、故易被人任意摧殘,使其不能立足。可見歐洲人崇拜的是強,不是富。”這就說明一個國家,單憑富裕還不能立足於世界國家並存之林,還必須發展自己的科學技術、獨立的民族工業、建設強大的國防,以強益富,才可以使自己的民族、國家獨立發展。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楊傑又舉了先強後富國家的情況。
如德國,他認為德國威廉第一,為什麼能夠統一全國,稱霸歐洲呢?不外乎根據俾斯麥鐵血政策之所得而已。他先在國內練成很強的兵力,照預定步驟,把最弱的丹麥打倒,再經過相當的時間,把強大的奧法兩國打倒,八年之中,經過三次大戰之勝利,遂得為歐洲最強之一國。接著他就注意各種生產事業,使德國變成一個工業國家,得以吸收無數的金錢,以裕國用。更以所吸收之金錢,歇力擴張軍備,充實武力。這不是先強後富,再以富益其強的證明麼?歐戰的起因之一,亦即是德國太強之故,以致各國均惴惴不安,存了戒心。及至德國打了敗仗,土地被人家奪去了十分之一,所有火車頭、飛機、大炮、戰車、兵艦,以及一切殺人的利器,都被各國分的分、毀的毀,隻剩下了一個世界最大的起重機,無法起運,遺作後人吊第之資罷了;並怕他後興,訂立凡爾賽條約約束縛他,甚至陸軍大學都不準他設立。以常情而論,德國所受的壓迫束縛,比較我國現在加重幾十倍,應無恢複的希望。但是不到十年,仍舊是世界上一等強國,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各國隻能奪他的財產土地物品等等有形的物質,不能奪他們無形的智能及優秀的國民。這種國家,由於科學技術發達,工業基礎好,所以恢複很快。
楊傑對德國能夠統一稱霸歐洲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國家要求強大,首先就是必須建立統一的國家,同時要有高度的科學技術、工業的發達,恢複才可能快。
楊傑還舉了俄國的例子,他認為:蘇俄在沙皇時代,本來是文盲之國,一切科學都落後,不識字的差不多十分之九,但是現在不識字的人差不多沒有了。因為他們舉行了一個識字運動,口號是“打倒文盲,強迫識字”。如此大家都害怕,自然拚命的識字。他看到帝國主義的強盛,曉得要圖生存,先要求強,故兩次五年計劃,竭力建設,凡帝國主義所有之火炮、飛機等母靶的重工業,他也迎頭趕上樣樣都有。甚至他的兵工廠與德國的克魯伯廠比起來,有過之無不及。但是他們不論何人吃的穿的,都沒有像我們這樣舒服考究,不特絲織衣服是看不見有人穿,就是女人,亦沒有什麼脂粉化妝等消耗品,一律都穿本國粗布,吃的也是黑麵包,把一切的錢省下來,製造國家急需的用品。因此,美國也拉他,國聯也拉他,某國也怕他。就是他認清了國強的方法,而步步實現了。楊傑說:有一位俄國人對他說:“中國自己沒有重工業的建設,自己不能造飛機、大炮、兵艦,所以被帝國主義欺侮,倘使中國自己能造大炮、飛機、兵艦以及種種軍需品,各帝國主義一定要發抖,還敢來欺侮侵略中國嗎?”楊傑說:“我們不能不認為應模仿的。”
接著,楊傑又舉與中國情況相似亞洲的日本為例,也是先圖強,後求富的。
從前日本與今日之中國,亦受帝國主義壓迫,他們派了學生去歐洲研究,看出國家民族先要圖強才是辦法,於是選派技術人員,到歐洲學習,建設各種輕重工業,製造了打仗的工具,一試於中國,竟致獲了戰勝之榮冠,地位增高。再打敗俄國,得到一等強國的地位,同時盡力生產,最近更厲行傾銷政策,而使歐美各國的市場,亦感受莫大的威脅,日本自然由強而富,由富而更強了。
楊傑從資本主義製度國家的德國和社會主義製度國家的蘇聯,以及和中國情況相似的日本實例,證明他主張先強後富的立國觀點是正確的,是有先例的,而且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根據中國當時所處的具體環境,日本帝國主義者不斷擴大侵略,世界大戰又即將爆發,楊傑要求中國奮起自救,迎頭趕上列強,以求國家民族的生存是對的。
二、先強後富的條件
從上麵不同國家的情況,說明先富未必能強,而先強卻能益富這個道理。因而許多國家都采用了先強後富的方法作為立國的措施。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先強後富呢?
楊傑認為:現在講求強的要素主要有五個:
(一)人強:一個人的體力、智力最要緊,倘使不強,什麼事都不能做。現在中國,在運動方麵說:大都在觀瞻上去研究,仍然不能達到其真正鍛煉身體的目的。在科學方麵說,大都學政治、經濟的很多,而學兵工和化學的很少,仍舊不能適應國家的需求。如此而言強,真是緣木求魚,望洋興歎罷了!
楊傑提出的“人強”,是包括體力和智力,而智力是指科學技術水平的掌握,這是關係到國防建設、工業化的基礎問題,沒有掌握世界科學水平的國家,要與世界列強並駕齊驅是很困難的,所以,先進科學水平的掌握,是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的因素之一就是這個道理了。至於體力,是針對舊中國人民被稱為“東亞病夫”,以及抽大煙、依賴性等劣習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來的,人民體質普遍衰弱,就是掌握了科學技術,也不能發揮作用,兩者的關係是辯證的關係,因此,楊傑把“人強”放在圖國強的第一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