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教育家和戰略家,在國民政府時期主持陸軍大學達六年之久。他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適合中國國情特點的辦學方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高級軍事指揮人員的訓練工作。他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祖國大陸行將全部解放的時候,他在重慶策動陸軍大學回到祖國人民的懷抱。本文擬對楊傑主持陸軍大學時期的軍事思想和軍事教育實踐,作一些粗淺的論述,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
楊傑主持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化的時候。1931年12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後,楊傑接任國民政府陸軍大學的校長(蔣介石任校長後,楊傑任教育長),直至1937年8月以國民政府軍事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赴蘇聯時止。他是蔣政權統治時期主持陸軍大學時間最長的領導人之一。
楊傑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曾為蔣介石“一統天下”立過汗馬功勞。當時,楊傑還抱著由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統一全國的強烈觀念。楊傑以為新軍閥的混戰,“係一種內戰,政治上不得已而用兵之戰鬥,亦不必探討其原因結果。”故不存在誰是誰非的問題,主要是結束紛亂,統一國家,以利於集中力量,積極進行國防建設,加強國家抵禦外侮的力量,一旦侵略者入侵,就能奮起抵抗,一洗百年來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侵掠、壓迫的奇恥大辱。正是在這一觀念的支配下,他積極協助蔣介石,參與中原大戰的作戰指揮。可是,戰爭剛一結束,蔣介石就集中力量進攻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但這是楊傑所不能同意的,因為他認為這種行為不僅會削弱國防建設的力量,而且是違背孫中山的遺願。為此,他誠懇地向蔣介石陳述了他的意見。蔣介石卻認為,共產黨乃是心腹大患,非去不可,否則,將一事無成。蔣楊經過一場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楊傑決不願意參加對共產黨的戰爭,於是,他和方鼎英化裝離開部隊,避居上海。
楊傑與陸軍大學春苑論史——楊德慧文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由於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很快論陷。全國人民很快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的浪潮。國民黨內胡漢民派和汪精衛派又攻擊蔣介石,逼他下台。蔣介石以退為進,於12月15日宣布下野,22日離開南京。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四屆一中全會,選舉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推孫科任行政院長。楊傑被選為中央執委會委員。會後出任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校長。從此開始了楊傑主持陸大工作的生涯。
顯然,楊傑主持陸軍大學的曆史背景是:一方麵,蔣介石在各派軍閥混戰中,取得了顯著的優勢,暫時解決了統治集團之間已經尖銳並表麵化的矛盾,進而積極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進攻,階級矛盾又趨激化;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主義又發動了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也日趨上升。加上蔣楊在“剿共”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蔣介石不願意楊傑這位有軍事指揮才能的指揮官再去掌握軍權。麵臨國家民族處於此種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楊傑並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認定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乃是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要抗戰,其基點必須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也就是要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就必須培養一批有素養的軍事指揮官及幕僚人員。因此,他對主持陸軍大學工作非常樂意並引以為自豪,他常說:不獨立的國家或沒有國防力量的國家,是不配建立陸軍大學的,尤其是國際戰爭結束的時候,在戰敗國城下訂盟的條件中,一定有不許成立陸軍大學這一條,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便是很明顯的前例。中國能獨立自主地辦理陸軍大學,的確是不簡單的事情。為此,他苦心經營陸軍大學,他要把學員培養成為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掌握軍事理論及軍事技能的一代新軍人。
楊傑主辦陸軍大學時,嚴格把握學員的入學條件。學員來自陸軍中的青年軍官,首先經國民黨軍事機關的考試和選拔,複經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複試,及格者方可入校。由於“一登龍門,身價十倍”,所以盡管獲得保送和錄取是很艱難,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
當時陸軍大學學員的編製有正規班和特別班兩類。正規班:名額一百名,三年畢業。陸大從北京遷到南京後,從1930年起,首次招考第九期學員入學受訓。特別班是:為正規班不能滿足需要及改善地方雜牌部隊中上級軍官的素質而設,二年畢業。規定由軍、師保送優秀的校級以上的軍官入學受訓,不須考試,隻要經過參謀本部(軍令部)審查後,報請蔣介石批準即可。因此,地方雜牌部隊的軍、師長高級軍官,為了獲得陸大畢業的頭銜,也紛紛要求蔣介石批準到陸大特別班受訓。例如,特別班第二期有馮玉祥部的高級將領張維璽、張知行等參加學習。第三期有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及其部下鹿鍾麟、石敬亭、梁冠英等參加學習,馮玉祥還擔任第三期學員長。此外,還設有參謀補習班:是為了適應示日戰爭的需要而增設參謀實習班,由各軍,師保送優秀參謀入學受訓。
楊傑製定陸軍大學培養學員的目的是:“為養成優秀將校與幕僚,以備國家幹城之用,不特黨國命脈所寄,而民族興亡與其負”,因而要求學員在學習期間:一定要完成其“救國之鑒識,禦外侮之本能”的任務。陸大學員以研究最高軍事學為主,如國軍之編製、戰略戰術之運用、國防政策之確定、動員之準備、裝備之充實以及諸種後方勤務之研究,還要學好外國文,以備充駐外交武官、派赴各國留學及考察軍事之用。同時,還要求學員對“社會百般事理之探索”。
楊傑提出的陸軍大學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國家興亡,民族生存的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於陸大學員的身上,希望把他們培養成為優良的將校及幕僚,以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保衛國家的獨立生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傑把培養學員的愛國主義思想與社會上的實際有機地聯係起來,他要求陸大學員不但單純地學習軍事學,而且要懂得對社會上百般事理之探索,也就是要聯係社會上的實際。這種培養學員能夠對社會上的是非真偽進行明辨,反對閉門讀書脫離社會實際的教育方針,在國民黨軍事學校的教育製度裏,的確是獨辟蹊徑的。
楊傑主持陸軍大學的教育宗旨:是要使國民黨高級指揮官及幕僚人員養成“智能兼備之士”及“統帥人格之樹立”。因此要求學員“不僅在形而下的研究,在形而上的修養也十分注重”。這是楊傑針對有些國民黨人有勇無智或有智無勇,甚至往往人格不濟事的情況而提出的。他認為指揮官若不能嚴以律己,驕傲自滿、怠隨自棄,將來就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或殺敵致果,為國效命。因此,軍人的武德培養就很重要,楊傑對學員說:“年來吾國紀綱不振,原因雖多,然軍紀廢馳與學風敗壞,二者尤為,正士子誌氣囂張,視師道若無物,軍人動輒幹政,以武力為私有,武德之不修,正與士子之不守校規同出一轍,國家秩序因之而亂,內擾外患乘隙而來,如潮流之澎湃,不可遏止,黨國垂亡,言之痛心”楊傑希望學員宜矯此風,才可能為三軍之表率,才能為國為民貢獻力量。楊傑領導陸大的教育方針,不僅要提高學員的軍事技能,並且更重要的還要提高學員的思想素質。特別是他強調的軍官要立誌為國為民,不謀私利,不要以武力作為私人工具的思想,是對中國新舊軍閥建軍思想的否定,具有曆史進步意義。
楊傑對陸大學員的教育方法,是采勸取化教育“,就是要教員去誘導學生自己去研究,使之徹底領悟,確有心得。因此,他要求學員要做到三注意:(一)要有理智。就是要處處表現出學者的態度,凡遇一個問題,必須分析體認,提要鉤元,而後再以適當的解決方法處理之,決不為感情所衝動,決不作無意識的盲從。楊傑常給學員打比方說:某人很好,要群起而擁戴,某人不好,要群起而打倒,沒有理想的人則必吠影吠聲,一唱百合。而學者聞之,則必先加以檢討,加以討論,研究是否值得擁護;是否值得打倒,而後才決定可否,而後才決定行止。(二)要有紀律。一國之強弱盛衰,全視乎國民之有無紀律為斷,因為人民能由人格及生活中表現國家民族的精神,其國必強;人民在道義精神與紀律上為國家爭光榮,其國必大。(三)要有精神。凡事之成功,皆基源於動。動者,就是精神奮發,朝氣勃勃的意思。
很顯然,要真正做到楊傑提出的這些要求,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此,楊傑緊緊抓住師資的選聘和培養工作,他認為隻有師高弟子才會強,不學無術的人充當教員,是誤人子弟,害了國家。他說:“將帥無才,累死三軍”,軍隊的好壞關係國家民族的存亡,特別是指揮官和高級幕僚負國防重任,要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有預見、能果斷,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勝任裕如,要培養出這樣的學員,沒有高師是做不到的。因此,他選聘一批國內外都有較高軍事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軍事實踐的人充當陸大的教官。如任師軍級戰役戰術教官的是日本陸大出身的張亮清、何成璞、徐祖詒等;任後方勤務教官的是在日本深造過的譚家駿;教兵要地理的是負有盛名的遊鳳池。同時也常邀請社會上的一些名流專家來陸大講課,如馬寅初、夏鼎等。楊傑還聘請一些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或在軍事理論方麵有較高的素養,在實踐方麵有經驗的外國軍事人員擔任教官。如德國人司達曼、史達開教戰役戰術,蘇聯的布爾林和馬舍夫斯基教謀報勤務等等。楊傑也親自講課,如“大軍統帥學”等等。
此外,楊傑認為凡事立足於自力更生,在變化萬千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才不會因形勢的變化而影響到陸大的教學。因此,楊傑為培養儲備自己的師資及高級軍事人才,他恢複並且發展了陸大的兵學研究院。楊傑任主任。他在各期畢業生中親自考察挑選各方麵都比較優秀的學員,留校到研究院深造一年,然後任教。如張秉鈞、稀恩綏、趙秉衡、戴高翔、杜建時、鄧世通、嶽星明、萬裏、郭汝瑰等等。至於教材的選用,他也是非常注意的,教官提出教材後,他都要認真審查,才予以使用。而且他要求陸大的教官所負的使命,就是要將知己知彼的方法,深刻地鑄印在學生腦筋,好似醫生打針,一定要將藥注入病人的血管,才能發生效力,戰勝病魔一般。因為,他認為:陸軍大學既是戰爭學專攻的學府,那麼在戰爭時,要怎樣才能打勝仗呢?就是孫子所謂“知己知彼”四個字,這是古往今來,中外一體,永遠不易的最高原則。就是說,知己為主觀的觀察,知彼為客觀的觀察,有了這兩種觀察力才能訂出作戰的計劃,而這兩種觀察力的養成,在當學生時代,唯一的指導者便是教官。陸大就是要統一全國軍官戰術思想,完成我們國家所取的一貫戰術,將來作戰時,上下同一主張,各軍同一見解,然後可以聲聲相應,意氣相通,不謀而合,乃能無攻不克,無敵不摧。
二
楊傑主持下的陸軍大學,對學員軍事訓練的特點,是反對東施效顰,墨守前人陣法。而是要根據世界戰術的變遷,我國具體情況及地形的特點,創造出中國式的,出自心裁的戰略戰術,以培養學員能夠應付各種情況的製勝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