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附論解放戰爭中的楊傑將軍(1 / 3)

楊傑將軍是我國近代享有世界聲譽的軍事戰略家,愛國主義者。他一生為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曆盡了千辛萬苦。更可貴者,是他不斷進取和毫不固守己見的精神,當他對各種社會製度實際考察並作了充分比較後,毅然從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並寄希望於社會主義,最後無畏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本文擬對楊傑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貢獻作些論述,以紀念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早日完成。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必須求得雙重的解放。

楊傑對抗日戰爭,作過許多全麵精辟的分析,他認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半封建、次殖民地的國家。因為是半封建國家,所以政治不上軌道,於是就不注重選用人才,談不上國家的富強,人民猶如豬犬一樣的生活著;因為是次殖民地國家,民族工業不能發展,永遠停在農業國的地位,用低價賣出原料,用高價買進成品。帝國主義就是這樣吸中國的血,使中國漸漸成為一個貧血的人,日本帝國主義就是其中最凶狠的一個。

“日本是一定要侵略中國的,中國必須求得解放,雙方的戰爭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發生當然是必然的。”楊傑指出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就成了中日戰爭必然爆發的原因,而中日戰爭就是為求得中國解放的革命戰爭。

他說:“抗日戰爭,中國首先對外求解放,然而自身不先解放,就沒有全民族的力量來從事解放戰爭。……所以,中國的戰爭是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

論解放戰爭中的楊傑將軍春苑論史——楊德慧文集楊傑從中國的社會性質分析,得出當時中國的政治,不適應日本對中國侵略的現代化戰爭,因此,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性質就必須是對外求民族解放,對內求人民解放,其前提,又必須是改造現實的政治,改變人民窮困的生活,發展科學技術,發展民族工業,自立更生地創造現代化的新式武器。這種分析,是充分了解舊中國社會性質,了解世界潮流,經過認真研究而得出來的。

他根據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以及中國抗日戰爭發展的情況,得出其前途有兩條道路:一種是革命的戰爭,始終是革命的,不變質的戰爭。這種戰爭是艱苦的戰爭,然而,戰爭的結果是最燦爛的,最光明的。如美國的獨立戰爭,就是這種戰爭;另一種是變質的戰爭,革命戰爭變成了反革命戰爭,如拿破侖戰爭。反革命的戰爭變成革命的戰爭,在世界上也曾有過,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土耳其和沙俄,就是這種戰爭。

楊傑認為:戰爭雖然根據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變化,但是要進行革命戰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這就是戰爭的利益和從事戰爭的人民的利益要一致。所以,“中國抗日革命戰爭不變質,並且堅持到底,……在地球上又多了一個革命的堡壘,保衛和平的中華民國,那麼南太平洋和近東各小國可早日獲得解放,而中華民族就能自由幸福的生存。”

楊傑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比當時蘇聯所處的情況更為有利。侵略中國的外國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敵人,不像蘇聯當時是一個國家對付十四個國家的武裝幹涉。同時,中國的空軍根據地是如此之多,而且有雄厚的陸軍力量,所以要製服日本,中、英、美、蘇聯合起來,日本必敗。因為民主國家是正義的,人道的,而且人多、地大、物博,經濟力、生產力富強,現代戰爭勝負的因素基本具備。所謂東亞新秩序、歐洲新秩序、世界新秩序,全是胡說八道,將要受到嚴重的懲罰。他們要想消滅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目標是癡人說夢,中國的勝利是必然的。

楊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的戰日戰爭最艱苦、最困難的處境中,堅定了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他對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性質和結果,作了精辟的分析,符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實際。為此,他為爭取抗日戰爭後中國人民的雙重解放而努力奮鬥。他早在1933年就在長城指揮抗擊日本侵略者,又在國民黨陸軍大學積極培養抗日的一代新軍人,1937年8月又赴蘇聯爭取抗日物質援助,1940年回國後,又積極主張親蘇、聯共抗日的對內對外政策,並且在希特勒法西斯進擊蘇聯,使蘇聯一度處於困難的環境中,他科學地分析予見了希特勒必然滅亡的結局,在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時,特別是湘桂戰役後,他及時提出了“怎樣才能練成打勝仗的軍隊?”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在國統區一麵堅持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一麵領導了抗日民主運動,使廣大人民爭取得到抗日的民主權利。在解放區進行了民主政權的建設,使人民獲得自身的解放,集中力量,一致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國人民,經過8年艱辛的抗戰,終於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求得民族的解放。

然而,中國人民的抗日勝利,並沒有改變人民貧窮落後的生活,當時的中國政府,戰後也沒有吸取教訓,盡快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科學技術、獨立的兵器工業……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嚴峻地擺在每一個人的麵前。有些人認為,消滅了法西斯軸心國的武裝,就能保衛和平。楊傑卻說:“法西斯的曆史不過二十多年,而侵略戰爭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要是民主國家陣營裏麵不僅僅有一種文化;要是在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還有階級存在;要是這一種文化還歧視排斥企圖消滅另一種文化;要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階級與階級之間,還進行著政治的壓迫和經濟的榨取,縱使法西斯國家徹底消滅了,侵略戰爭在世界上仍然不會從此消彌的”。他認為:保衛世界和平,第一、戰勝者不再壓迫戰敗者;第二、強大者不再奴役弱小者;第三、富有者不再剝削貧困者。這個世界裏永遠和平不是用武力來保衛的,而是用徹底解除武裝來保衛的。但是,這些原則不會為強大國家所接受,因此,永遠的和平隻能在國家衰亡以後才能實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國家,若不能放棄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不管最後的勝利屬於那一方麵,都無從建立永久的和平。”楊傑:《軍事與國防》因為“隻要人們的思想觀念裏尚有’利潤‘二字存在,這種自私自利的觀點,是不會被勝利者自動放棄的。利潤促使戰勝者變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也愛和平,但是帝國主義者更愛吮吸弱小民族身上那香噴噴的血液。”楊傑:《軍事與國防》可見,帝國主義本身就是戰爭的根源,要建立世界的永遠和平,不首先消滅帝國主義是不能實現的。他滿懷信心地說:“曆史的規律總有一天要把國家推上衰亡的道路。”楊傑對戰後戰爭與和平的分析,給當時的中間派們指出了幻想戰後第三條路達到和平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日本無條件投降以後,如在中國戰區受降一事,理應由國民黨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協商,由參戰的國民黨軍隊和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劃分區域共同受降,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戰後重建在中國的獨裁統治,卻壟斷了中國戰區的受降權,不允許人民武裝參加受降,妄圖搶奪全部抗戰勝利果實。在8年抗戰中付出重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後,迫切地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而堅決反對內戰,強烈地希望國共之間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不要爆發新的戰爭,以建立獨立、民主和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順應曆史的要求,1945年8月25日發表了《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在這個新的曆史時期中,我全民族麵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這時,蔣介石為在政治上爭取主動,軍事上爭取時間,也擺出一付要和平的姿態,電邀毛澤東赴渝進行談判,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可是,一旦蔣介石認為他已準備好了,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隊10餘萬人向中原解放區的宣化大舉進攻。全國性的內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重新陷入內戰烽火之中。

楊傑對蔣介石的一切幻想也隨之破滅,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毅然投入了反內戰、反獨裁的民主運動洪流。

為建立反獨裁、反內戰的民主黨派而努力。

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解決後,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已經上升為全國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的發展、解決,決定著整個中國的命運。毛澤東指出:“從整個形勢看來,抗日戰爭的階段過去了,新的情況和任務是國內戰爭。蔣介石說’建國‘,今後就是建什麼國家的鬥爭。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呢,還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這將是一場很複雜的鬥爭。”8表明了對戰後國內鬥爭實質的科學論斷。之後,中共中央在8月25日又發表了《對目前時局的宣言》,聲明中國共產黨“願意與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民主黨派努力求得協議,以期各項緊急問題得到迅速的解決,並長期團結一致,徹底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宣言提出了六項要求及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符合當時中國形勢的需要,得到全國各階層人民的擁護。而蔣介石集團卻堅持獨裁內戰的方針,因此,各民主黨派積極整頓組織或建立新的政黨,發表自己的政見。楊傑和譚平山等,就是在這種國內國外的形勢下,組織了“三民主義同誌會”。

“三民主義同誌會”不僅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民主黨派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一部分愛國民主人士為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而建立的政治組織。

1941年國民黨頑固派發動了“皖南事變”後,加強了國統區的法西斯統治,使從蘇聯免職回國的楊傑大失所望。在周恩來,董必武同誌的關懷幫助下,他和譚平山等人,從1943年2月起,組織一些國民黨內政界人士及一些民主人士開“民主同誌座談會”。通過座談,加強了彼此的了解,對國內國際形勢在大是大非問題方麵提高了認識。8月,組成了10人籌備小組。1944年確定了“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的名稱,積極地秘密吸收會員,起草文件,於1945年10月28日,在重慶上清寺“特園”秘密召開“三民主義同誌會”第一次全體會員大會,宣告“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正式建立。譚平山、楊傑、陳銘樞、柳亞子、朱蘊山、王昆侖、郭春濤等7人任常務幹事。明確提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堅決反對蔣介石獨裁專政的法西斯統治。該會的成員,多半是國民黨內黨齡長、資曆深、地位高、影響大的上層人物,並且在他們周圍已經團結了許多具有一定民主思想的國民黨人士。因此,它的成立,立即在國民黨內部和當時的政治鬥爭中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們所組織的“同誌座談會”打破了蔣介石白色恐怖所造成的沉悶、黑暗的局麵,座談會經常向董必武同誌彙報,他聽了彙報後說:“你們這個座談會搞得很好嘛!抗戰的勝利,民主的實現,要靠大家去做才有希望,你們交了許多同情革命的朋友,也是對黨的支持嘛!”董老的鼓勵,使楊傑更有信心搞好“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簡稱“民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