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附師院學校1993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1 / 3)

一、戰爭的主要起因

楊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納粹德國有了下列各條件而發動的:

a。為複第一次大戰戰敗的仇恨;

b。為具體的經濟利益的獲得;

c。為求政略上的發展;

d。為世界霸權的爭取,所以先發製人,以摧毀一切可能的抵抗中心。”

“歸納以上四點,即是實現第三帝國的美夢。”

由此,我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得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一次總較量。戰爭後期,十月革命勝利了,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帝國主義麵臨人民革命的威脅,都想趕快結束戰爭,以便騰出手來鎮壓革命。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德國在內外交困之下,11月11日晨,在法、德邊境康邊森林的雷通車站,德國代表到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的列車上簽署了停戰協定,被迫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楊傑說:戰爭的結束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爭霸世界的矛盾。“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在互相磨擦之中。”

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春苑論史——楊德慧文集從德、法兩國來看,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法國誌在報仇雪恥,用泰山壓頂的力量,放在德國人民的身上。用意就是要把德國壓製到底,使德國永無反抗之日。“法國的這種做法,是對德國民族、國家了解不夠而造成的。”當然,德國以前曾壓迫法國過甚,可是采用報複行為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都知道,德國這個民族在俾士麥時代,全國人民曾經經過嚴格的訓練,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感非常強。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失敗,楊傑認為“這可以說是政策的、軍事的失敗,對於民族思想、民族力量,還是不可漠視。”而法國對德國的辦法就是偏偏忽略了這一點,法國隻知道雪恥報仇,用泰山壓頂的力量來壓迫德國,這樣的結果,使德國對法國的仇恨又滋生了。為什麼呢?因為德國經曆了這次失敗的教訓,德國又得了一番很好的經驗。而且凡事都是壓迫愈甚,反抗的心理愈增強。

法國對德國,就連一些形式上的事情也不願意放過,在處置德國的巴黎和會上,法國以東道主的身份,有意選擇了凡爾賽這一地點,因為這是四十八年前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在凡爾賽宣告德意誌帝國成立,現在以此地簽訂條約作為報複。

凡爾賽和約多達440條,其內容十分苛刻:關於領土問題,和約規定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取得了薩爾煤礦的開采權。薩爾區則由國防聯盟代管十五年,期滿後經過公民投票決定基歸屬。萊茵河左岸地區由協約國占領十五年,右岸五十公裏為不設防地區。關於賠償戰勝國的戰爭損失,後來決定同盟國集團賠償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絕大部分由德國承擔,法國就分得了其中的52%。

戰勝國對德國及其盟國所簽訂的這一係列和約,正如列寧所指出:“是駭人聽聞的,掠奪性的和約,它把億萬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於奴隸地位。”

楊傑說:“從凡爾賽條約以後,國際上產生了歐洲政治衝突的現象有三:一個是’國際聯盟‘,所謂集體安全製度,即英、法兩國維持現狀之工具,換言之執行凡爾賽條約之機構也;一個是受壓迫最甚的德國民族,因壓迫過甚,於是有極端的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之德國國社黨之產生;一個是俄國自1917年10月大革命成功以後,共產主義之產生,英法非常害怕,積極防備共產主義,自1918年到現在,這三個現象,隱然成為三個政治衝突的因素,互相磨擦:或用國防聯盟壓迫戰敗國,或用法西斯主義反抗戰勝國,或組織防共戰線,這樣磨擦,當然世界就不安了。”這樣,楊傑就具體全麵的概括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事實上,他分析的這三種政治衝突也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符合曆史的實際。

可是,當時一般政治評論家認為“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使美、英、法、日等戰勝國,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新體係而友好和平。

這些政治評論家就是隻從表麵上看問題,而沒有看到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戰勝與戰敗國之間,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以及楊傑所分析的三種政治衝突,決定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絕對不可能長期穩定。因而,在各國人民反對下,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逐漸打破了這種體係的“均勢”,加上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德、日法西斯對外侵略的猛烈衝擊下,維持不過十年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便徹底破產了,從而導致帝國主義重新爭奪世界霸權的新戰爭。正如斯大林所指出:“各戰勝國之間並沒有友好的和平,而隻有武裝的和平,隻有醞釀著戰爭的武裝和平狀態。”

盡管凡爾賽條約對德如此的苛嚴,但是,資本主義更怕共產主義,因為他們認定共產主義才是他們的死對頭。不久,英美為了把德國變為重要的反蘇基地,不惜通過了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扶植德國,又在政治上抬高德國,這就必須調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滿足法國對保證其東部邊界安全的要求。於是,英國在美國支持下,推選歐洲“均勢”,撮合德、法接近,改善關係,於1925年10月5日至16日,策劃了洛迦諾會議,法、比、德、英、意簽訂了互相保證條約,即萊茵保安公約以及德法、德比、德波和德捷伸裁條約。五個條約總稱《洛迦諾公約》。資本主義政治評論家們認為公約“鞏固了歐洲和平。”實際上,這個條約隻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利害關係暫時妥協的產物,是他們之間實力變化的反映。它不但未消除,反而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歐洲的爭奪。德國卻在洛迦諾會議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加入了國際聯盟。

此時,德國為什麼要加放國聯呢?

楊傑認為:“因為他戰後非常窮蹙,一麵招架,一麵調整,恢複自己的力量。”

英、法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楊傑認為:“一方麵維持歐洲現狀,一方麵抵製共產主義的發展,這樣,他們認為他們的產業永遠不會受到威脅了。”可是,雖然英法處心積慮想維持現狀,結果不能長久。所以,1931年日本乘列強在歐洲的爭奪以及利用他們害怕蘇聯的心理,就在遠東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

楊傑認為:這時英法本應實行國聯盟約和洛迦諾公約,製裁日本,這樣,世界和平才能保障。但是,當時英法並不這樣做,他們認為國聯盟約是他們的禦用品。要製裁日本,隨便說說,日本不會答應,一定要用武力,用武力自己就要發生許多困難,所以不敢製裁;還有一個原因,英國以為中國自己不能抵製共產主義的先鋒隊。同時在西方慫恿德國,作抵製蘇聯的急先鋒。達到東西兩麵夾攻蘇聯的目的。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用意,於是利用民族的心理,推翻凡爾賽條約的壓迫,為此,他亦隱隱約約的迎合此種心理,以引誘英法的妥協,恢複自己的力量。

南歐意大利的墨索裏尼,自從執政以後,內部實現法西斯政治,積極整頓對外,起而角逐,遂取得阿比西尼亞。在阿比西尼亞事件之後,英法很為著慌,要利用盟約製裁,各國卻認為,國聯威信已掃地,對意大利之製裁多不起勁,結果製裁失敗。英法更加恐慌,也知道國聯不中用了,於是,隻發想出一個以敵製敵的辦法。法國和俄國結合,成立法蘇協定,同時邀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

蘇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楊傑認為:他就是想推選共產主義,伸張國力到國聯。雙方互相利用。

可是,雙方的利害、主義思想都不相同,彼此都是同床異夢,此後德國不斷侵略,意大利也不斷侵略。西班牙事件發生後,德意都派兵到西班牙,短兵相接,英國處處拉攏,處處妥協,於是又有蘇台事件。英法看到國際聯盟沒有法子了,共產主義又一天天發達,隻好向德國讓步,於是在明興地方開會,張伯倫與希特勒兩人一見之下,簡直是相見恨晚,希特勒善為說詞,一張嘴天花亂墜,說得張伯倫高興得不得了,於是訂了明興協定。

張伯倫回去告訴英國人,說希特勒非常靠得住,以後不會再有什麼要求了,是一個很誠實的政治家,於是國會批準了協定。明興協定批準還不到兩個月,希特勒竟將捷克整個並吞了。英國隻好用了三十萬金磅的國防準備,法國也趕緊起來備戰,添設飛機工廠,增加軍需生產,以備與德國一搏,接連的但澤事件又發生,張伯倫看見大勢不好,於是又想以敵製敵的包圍策略,想以英法蘇同盟來掌握歐洲和平。蘇聯雖然覺得明興四強會議不要蘇聯參加,現在又要利用蘇聯,究竟他們有誠意來維持歐洲和平嗎?姑且接受英法的請求,於是,英、法、蘇在莫斯科舉行談判。

這時,中國正在抗戰,希望這個會議能夠擴大,中國也能參加,建設整個的世界和平,可是英國不肯,他說,這個談判不包括遠東問題在內。中國的要求遂遭到英法的拒絕。

很顯然,英法之所以拒絕中國的要求和提議,就是英法對蘇聯仍懷有鬼胎,他們還是不放過蘇聯,不放心蘇聯,還是想利用日本到相當時期牽製蘇聯,因而放縱日本的侵略行動,由於英法懷著這種鬼胎和蘇聯談判,談判必然陷於僵局。

聰明的希特勒也看透了英法的心思,英法反而被他利用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急切地要求同蘇聯迅速達成協議,為此,他不惜作出一係列的讓步。斯大林麵臨錯綜複雜的外交形勢,為了避免蘇聯陷於德、日腹背夾擊而又沒有任何外援的險惡處境,當機立斷地作出同德國談判的重大抉擇,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對於蘇德條約的簽訂,楊傑說:“這個協定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呢?這很難說。這是蘇聯打破羅馬、柏林、東京軸心的策略,同時自己不願滾入戰爭的漩渦,這是很明顯的。”這說明他對希特勒所玩弄的伎倆本質是比較了解的,對斯大林果斷地處理形勢的策略也是有認識的。也說明戰爭的對象是可以轉移的。隻要希特勒不讓他的豬嘴拱進斯大林的菜園,問題還是可以協商解決的。

從楊傑對以上形勢的分析,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出歐洲形勢紛繁錯綜,特別是奧地利、捷克、阿爾巴尼亞相繼被並吞後,真有濃雲蔽天,暴雨欲來之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但是,為什麼還能苟安一時,沒有馬上釀成世界大戰呢?除了兵凶戰危,各有顧慮外,楊傑認為還有下麵幾個原因:

從德意軸心看,德意名為同盟,對外政策並未一致。遠之如德之並奧,意大利實有難言之痛。近之如意之並阿爾巴尼亞,而促進土耳其與英法合作,德又啟阻其南下之憂,意見兩歧,已肇罅隙,且內部財政之困難,原料之缺乏,以及人民反戰空氣之蘊積,隨在皆形脆弱,設英法蘇之陣線完成,更有楚歌四麵之顧慮,故以希特勒、墨索裏尼之雄心,猶不得不審時觀變,待機伺隙,擇其可噬者而噬;未敢與英法作正麵之衝突也。

從反侵略陣線看,德意雖無意與英法作正麵之衝突,然要求殖民之獅吼聲響徹雲霄,對中歐及巴爾幹各小國,時懷惡意,都給英法無限的威脅。英法為增強壁壘及操勝算計,自不能不盤馬彎弓,積極進行所謂反侵略陣線,但是,英法合作雖已水到渠成,而英、法、蘇談判究難銀河直瀉,原因英對德一再讓步,姑息養奸已難辭咎,而法又以種種關係,處處須仰英鼻息,一失戰後盟主之地位,能否毅然堅持強硬態度,蘇聯不能不考慮。且此次談判英法於波蘭、羅馬尼亞外,未肯保障波羅的海各小國,而蘇聯則堅持如蘇尼亞拉、多維亞、愛斯多尼亞等不在保障之列,即非平等同盟之道。加上最近英國國家銀行應德國請求,將捷克前存現金全數繳德。這樣,即使三國同盟勉強成立,各小國是否深信不疑,竭誠擁護似係問題;德意更是從中挑撥離間,事齊事楚,未可定論,盟約力量亦難盡量發揮。

從集體安全組織國聯來看,這是最理想實行集體安全的組織,但是,國聯本為歐戰後英法操縱歐洲政治機關,自阿比西尼亞、奧地利、捷克、阿爾巴尼亞以會員國地位被並吞後,國聯威信已淪破產,空洞之集體安全更無存在之可能,故英法以主要會員國地位,或以進行個別外交為主,其欲牽製歐洲問題則聯絡美國,此外,英法與德意如各有單獨接洽也沒有請教於國聯。至於遠東問題,除德、意、日互為犄角遙相呼應,以牽製英、法、蘇。中國若在國聯中尋求援助,則水月鏡花,必無所獲。

楊傑認為,由於上麵他所分析的三個方麵的主要原因,雖然世界形勢之緊張已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可是山雨終究還未來到,也就是世界大戰爆發還有苟安一時的原因。然而,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終究一個也未得到解決,德國一心要剝英法的皮,要霸占世界,英法不甘喪失自己盟主的地位和皇冠上的珍珠,日本帝國主義一意欲以支那為基地,爭霸世界,中華民族不甘淪之,要求獨立解放,世界大戰終究是不可避免。

從上麵楊傑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可以明顯地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因,我認為主要有下麵幾個方麵: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埋伏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戰勝國特別是法國,對付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采用泰山壓頂之勢的不平等條約,壓迫德國,給了納粹黨希特勒等利用德國民族複仇主義的機會,以發動世界大戰,爭霸世界。

其次,英法爭霸歐洲,相互矛盾。英國為了鞏固他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他要德國牽製法國的後腿,因此,處處縱容德國。德國使駐萊茵的駐軍撤退,拆散了協約國的聯合陣線,加入了國際聯盟,使賠款的數目減少,恢複了經濟的自主,加上薩爾煤礦的歸並德國,於是,希特勒就撕毀了凡爾賽條約,解除了德國的枷鎖,使德國很快地得到複興。

第三,德國的軍備在形式受到了限製,而它的國防建設卻在大戰結束後就早已秘密的開始而且逐漸完成。因為德國以民族複仇精神,優越的科學技術,靈活的外交手腕,集中全力,複興國家。他們用小巧玲瓏的袖珍艦代替大戰鬥艦,用發展大規模的民航,代替空軍建設,用無限製地擴充黨軍,訓練警察,代替龐大的正規陸軍。相反,法國人民沒有堅強的鬥誌,怕打仗,隻是趕緊完成他們的馬奇諾防線來避免戰爭,結果,希特勒卻集中了兵力突破比利時的列日防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去閃擊巴黎,使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根本失掉了效用。

第四,蘇聯經濟的發展,國力的不斷增強,於是,英法就從囚籠中把德國放出來,去抵製蘇聯,這也就是英法縱容德國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列強對蘇聯的武裝幹涉,弄得蘇聯氣息奄奄,岌岌可危,蘇聯采用了新經濟政策,並利用了德、美等國的一大批技術家解決蘇聯的技術問題,1928年—1933年的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發展成為一個大工業國,這下子,不僅英國發了慌,法國也發了慌,因此,處處縱容德國,德國也看透了英法的心理,於是便高舉反共的大旗,大投英法之機,並且以此處處賴債要挾,猛力複興國力。結果,希特勒吞並了捷克,準備進兵波蘭,英法看大事不好,又轉過來趕快派代表到莫斯科去拉攏蘇聯,希特勒更聰明,便趁英法代表舉棋不定之際,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安定了東西,便對英法開始作戰。這便是栽桑養虎,虎大傷人,自食惡果的下場。

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的一些具體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已經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帝國主義國家間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幾塊殖民地而已,它已經發展到法西斯主義與帝國主義爭霸世界、奴役世界人民的戰爭了。

二、戰爭的性質

楊傑說:德國納粹黨發動戰爭的性質“不僅是為具體的經濟利益之獲得和政略上的發展,乃是為世界霸權和先法製人以摧毀一切可能的抵抗中心而動作”,這一切既是“實現第三帝國的美夢”。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問題,許多人多半從具體的經濟利益之獲得和政略上的問題來分析,也就是說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楊傑在肯定了這些原因之後,卻能進一步深刻地分析到是法西斯為了爭霸世界,奴役世界的問題。

曆史的事實是這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美英壟斷資本的大力扶植下,德國經濟力量很快地恢複和發展起來。1929年,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而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到1938年,德國的鋼、鐵、鋁、電力生產都大大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在巴西、烏拉圭等國,已排擠了美國而躍居第一位。德國經濟和軍事潛力的增長,顯著地改變了資本主義大國的力量對比。特別是法西斯上台後,積極擴張軍備,瘋狂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妄圖奪取歐洲和世界霸權。

意大利和日本一直認為自己分贓太少,不滿於凡爾賽和約和華盛頓會議英、法、美強加於它們的限製。意大利力圖奪取英法在北非的屬地,在地中海建立一個“羅馬大帝國”。日本想獨占中國,把英美勢力排擠出亞洲和太平洋,建設自己的霸權。

美國則欲憑借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發展起來的經濟優勢,充當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在當時的曆史形勢下,楊傑認為:

法西斯主義國家需要戰爭。

希特勒需要戰爭。他把尼采的教條掛在嘴巴上:“愛和平吧,因為和平是下一次戰爭的準備,短時期的和平是比長期的和平更可愛。我勸告你們不要工作而要戰爭。”

墨索裏尼需要戰爭,他說:“法西斯主義不相信永久和平的可能性和適用性,故法西斯主義反對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在犧牲的煙幕之下,實隱藏著否認努力而傾向怯弱的素質。惟有戰爭能使人類的精力達於最高度的緊張,能在不畏懼戰爭者的身上給以高貴的確證。”

日本天皇所遺留下來的永久國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企圖保持現狀的民主國家反對戰爭,所以英美是不需要戰爭的。他們一天到晚呼籲和平,忙著開會。今天召集倫敦會議,明天召集華府會議,後天又召集海牙會議,九國公約啦,非戰公約啦,海軍協定啦,國際聯盟啦,反侵略大同盟啦,翻了許多樣,弄得有聲有色。羅斯福相信世界上的人民,隻有百分之八需要戰爭,人類的幸福,隻有在永久的安定與和平之中才能得到。

然而,英美終於被這百分之八需要戰爭的家夥拖到戰爭的漩渦裏麵了。

蘇聯的態度是無可無不可的,和平也好,戰爭也好,斯大林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讓他的豬嘴拱進我們的菜園,我們就要給他以無情的打擊。”

不管人們的主觀意誌怎樣?納粹黨卻叫嚷:“除非國社主義的新秩序掃蕩了全球,世界決不會有和平。”“新的和平將使德國成為全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