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附論解放戰爭中的楊傑將軍(2 / 3)

在成立大會上宣告的“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的政治主張”中提出:

政治方麵:“民聯”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及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與決議案作為自己的根本指導思想。明確規定,“國家主權屬於中華民國人民全體”,“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

經濟方麵:要求實行“民主主義的計劃經濟”,“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

軍事方麵:“實行軍隊國家化,在民主政府之下,任何黨派及個人均不得擁有軍隊。”

外交方麵:“廢除秘密外交”,“與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以平等的地位,切實合作。”

民族方麵:“實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依據民族自決權的原則,組成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糾正少數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切實糾正過去民族仇視之錯誤觀念及行為。”

文化教育方麵:“凡中華民國人民均有享受教育之機會”,應“以民主與科學之精神,普及提高公民教育,掃除文盲”,“凡是以妨礙教育、學術、文化進步之措施,均應革除”。

此外,成立大會上還通過了一個《黨的改革方案決議案》,主張為了徹底改造國民黨,應“廢止官吏及公務員必須入黨的規定”並大量吸收“工、農、婦女、進步知識分子及進步的工商業者入黨”,以便“使本黨獲得群眾的基礎,發展為代表人民大眾利益的政黨”,“取消黨的特務機構——中央調查統計局,並取消中央和地方所設立之法西斯的訓練機構,開除封建法西斯分子和貪官汙吏、土劣、漢奸分子出黨,並設立黨員鑒別委員會,對全體黨員進行鑒別。取消國民黨各級官僚的特權。”

“民聯”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及改革方案,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張,是遵循“總理遺教”去做的,它反映了“民聯”領導人的政治思想。譚平山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南昌起義失敗後,不適當地被開除黨籍;甘祠森亦是共產黨員,在國統區做了大量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楊傑早在1935年即提出改造中國的方案,抗日戰爭時在蘇聯近三年之久,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製度有一定研究,並對社會主義製度有一定的向往;其他陳銘樞、王昆侖等人,亦是著名的愛國進步民主人士,因此,它不僅有一個比較進步的政治綱領,而且有改造國民黨的有力的全麵係統的積極措施。按這一方案徹底改造國民黨,把其腐敗、法西斯性質進行改造,國民黨將同於“一大”時,重新獲得新生,以此為基礎,進一步與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成立聯合政府,共同恢複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創傷,方能挽救垂死的國民黨。可是,一意孤行的蔣介石集團,不但不予接受,而且還當做異端,非鏟除不可。結果,隻有走向滅亡一條道路。

1947年7月以後,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為解放全中國打下了基礎,這是和中國共產黨執行正確的革命政策分不開的,其中主要是實行土地改革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政策的結果。土地改革,解放了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統一戰線包括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工人階級為領導力量,這就團結了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因而,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占領了張家口以後,被表麵上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悍然召開了“國大”,通過了所謂《中華民國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了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國家製度,因而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接著,又鎮壓各民主黨派,使許多人幻想的第三條道路徹底破產。以蔣介石集團為首的國民黨不容許任何黨派與他的意見相反,不容許改變他的獨裁專製的舊法統,人民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各民主黨派雲集香港。

194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式在香港成立,它包括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選李濟琛為主席,譚平山、何香凝、楊傑等為中央常務委員,並發表了宣言,主張聯合中共及其他民主黨派,推翻蔣介石獨裁政權,反對美國武裝幹涉中國內政。行動綱領規定:“本會以實現革命的三民主義,建設獨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國為最高理想。”“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的對內對外政策為基本原則”,當前的革命任務是“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建立“普選產生之民主政權”。

民革成立後,就在國外和國內華東、華南、西南等各地區積極建立組織,西南地區由楊傑負責,開展各種活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和各民主黨派一道,為推翻美蔣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而鬥爭,加速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瓦解和崩潰。

宣傳形勢,動員人們,積極投入民主運動的洪流。

楊傑認為蔣介石越來越走向人民的對立麵,“為天下人所怨恨”,“蔣介石非垮不可”。於是他到處發表談話、演講,幫助人們認清形勢,積極投入民主運動的洪流。

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很希望楊傑幫助他攻打人民解放軍,請他到南京運籌國是。楊傑毅然拒絕,托舶養於“重慶。從此就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監視,他卻無畏地往返重慶和昆明,與各界民主人士密切合作,做了大量的組織宣傳工作。

解放戰爭開始時,蔣介石的總參謀長陳誠召集記者談話:“國民黨有足夠的力量,隻要三個月就可以消滅共軍,五年內完全肅清殘餘。”《重慶日報》記者當即到楊傑住宅訪問:“您看過陳誠將軍對記者的談話吧?”楊傑答:“看過了,我沒有多大見解。但我的看法,共產黨有廣大的群眾基礎,要三個月打垮主力,五年肅清是辦不到的。我認為十年打不垮,百年肅不清。”

解放戰爭剛開始時,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進行了全麵的進攻,搶占了105座城市,大有一舉消滅解放軍之勢。國統區人心惶惶,敢怒而不敢言,對戰爭的結局憂心忡忡,對中國的前途萬分擔心,而楊傑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軍事戰略家,對記者的回答,不能不說是對人們給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人們知道楊傑不會無根據的胡說。早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法西斯氣焰囂張之際,楊傑在“評蘇德戰爭”座談會上及在《大公報》、《新華日報》發表的文章,都科學地預見了戰爭的結局是法西斯的失敗,希特勒的滅亡,德國民族仍然存在、發展的結論;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戰爭的結局證明了楊傑的預見是正確的。

1946年6月,雲南省立中等學校教職員協會,邀請楊傑在求實中學禮堂演講,題目是《國防與教育》。他簡單地描繪了抗戰開始時蘇聯人民對我國所給予的人力物力的幫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勵。接著他介紹了自己的國防理論。由軍事談到生產,從科學談到教育。他說:“蘇聯教師被稱為人民的導師,他們受盡尊榮,而我們的教師則一天到晚吃不飽,不敢說話,被視為仇敵,你們應該好好地團結起來,大喊大叫,來震醒這些麻木不仁。”他的講話在處於舊社會的知識分子中引起共鳴,大家以熱烈的掌聲表示對這位軍事家的敬意。

三大戰役結束後,楊傑對青年學生們演講說:“徐州是四戰之一,必須是四戰之軍,共產黨方麵高級指揮官是劉拍承、鄧小平,陳毅、栗裕、是龍、虎、豹、彪。蔣介石用劉山寺,此人連一條豺狗也不如,哪有不敗之理……”。

這段時間,他還與國民黨左派張天放聯係,商量組織發展雲南“民革”的工作。楊傑對張天放說:“蔣介石是獨夫,非垮不可,反對他的人多得很,我們現在要朝這個方向做工作,多聯係些人,非把這家夥打倒不行。”此後,他們組織了一個“雙周聚餐會”,組織一些進步人士,定期進行形勢講話,以聚餐形式進行活動。後來,以“雙周聚餐會”為基礎,發動昆明萬人簽名,公開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聞一多、李公樸、馮素陶、楚圖南等都積極參加簽名,並由張天放擬了一個稿子,經聞一多修改,以通電形式公開發表,重慶《新華日報》全文刊載。

民主人士杜重石在成都籌備追悼李公樸、聞一多大會,因撰寫了一副挽聯,被警察局逮捕入獄。出獄後,在重慶籌辦一個“新群文化圖書公司”,出售進步書籍。參加這個公司的是一些進步民主人士。楊傑知道後,向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邀請一些川康軍和“哥老會”的人參加入股以衝淡特務的注意;二是不要用“新群”二字為名,以免被特務認為是共產黨的《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的變相組織。杜重石采納了第一個意見,忽視了第二個意見,結果,“新群”開張營業後不幾天,特務便找上門來進行一連串的挑釁活動,杜重石不得不把“新群”改名為“現代書局”。

楊傑還積極支持進步報刊克服困難,使之正常出版。1946年陳賡雅在昆明龍院村黃土坡小屯村,辦了一份《民主報》,由於它的內容多是宣傳進步新聞,因而引起了特務們的注意,經常找《民主報》的麻煩。陳賡雅去找楊傑商量對付的辦法。楊傑提出把《民主報》改為《民生報》。於是就正式申請改名,聲稱以宣傳三民主義為宗旨。理由是重慶也有《民主報》,為避免混淆,所以申請改名,國民黨省政府民政廳也就同意了。這份報紙受到中共南方局的關懷,原來的社長陳賡雅改任副社長,楊傑為社長,張天放任經理兼編輯,編輯還有謝爽秋、朱子光、柯逢春等人。吳克堅還準備派《新華日報》編輯、記者來參加工作,加強共產黨對《民生報》的具體指導。後來由於《新華日報》被迫撤回延安,此事遂未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