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附師院學校1993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2 / 3)

民主國家的領袖說:“擊潰希特勒主義,消滅法西斯。”

可見,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隻有兩種角色,侵略者和反侵略者,帝國主義和弱小民族。侵略者的願望是要“征服世界”,要全世界的人類做他的奴隸,都服從它的命令,到那時候,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實現世界主義。弱小民族的願望,是自由獨立,大家相安無事的過日子,隻要不受任何國家民族的欺侮和壓迫,他們也衷心地希望著世界主義的實現。因此,兩種世界主義思想的矛盾,就是釀成現代戰爭的主要因素,戰爭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楊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民主國家和軸心國家的戰爭,也就是民主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總清算。”

德、意、日壟斷資產階級在國內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後,對內殘酷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公開走上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在東亞首先點燃了侵略的戰火。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幹涉西班牙,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進一步擴大侵略我國的戰爭。11月6日,德、日、意侵略軸心形成,於是他們利用英法美共同反蘇的心理,以《反共產國際協定》為掩護,進一步擴大侵略世界的戰爭。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策略當然不能實現。

於是,1938年8月29日,德國下決心收回但澤市和波蘭之走廊,9月1日向波蘭突然襲擊,英法驚慌失措,向德國提出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遭到了拒絕,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英法雖對德宣戰,但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波蘭,使德國法西斯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僅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內,滅亡了波蘭。英法在七、八個月按兵不動的目的,是期待德國吞並波蘭後去進攻蘇聯,可是法西斯德國卻沒有以英法的意誌為轉移,而是乘機擴大了對西歐的侵略。1940年4月初,德軍占領了丹麥和挪威。5月10日,德軍侵入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不久占領了比、荷、盧三國。之後,德國的主力由色當沿聖康坦、亞眠一線於5月21日,直趨英吉利海峽。並把英法聯軍三十萬人圍困在敦刻爾克海濱。在德軍的猛烈襲擊下,英軍丟盔棄甲,狼狽逃回英國。6月初,德軍由北向南推進,直迫法國首都巴黎,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22日,貝當政府在巴黎附近的康邊森林簽署了向德國的投降書,24日又向意大利簽署了投降書。德國開始了攻英戰役,雙方形成僵局。

楊傑說:從波蘭戰役到法國的大陸戰爭,轉到準備侵入不列顛海島,並進而奪取巴爾幹半島,又轉到對蘇聯的戰爭,擴大到非洲、澳洲、印度和太平洋戰爭,可以說東歐發端到西北歐到西歐又到南歐,再轉回到東歐,更延及到全世界,這部不可遏止的戰爭機器開足馬力正向前駛著,不知何日何處才能停止,所以清算這部戰爭機器的帳目,不能在中途上來清算,更不能成為地域性的,必須徹底全麵清算。因為法西斯的“新秩序”逼著人們不能不堅強的應戰。

楊傑進而指出:軸心國標榜的“新秩序”有三:歐洲新秩序,即德意宣言;東亞新秩序,即日本宣言;世界新秩序,即軸心宣言。

所謂“新秩序”者,就是“消滅一切政治目標,是一種戰勝國的權利,是新發明的憲章,他是隻承認民族的存在,不準國家的存在,他們若是戰勝,他們將要發出一種憲章,就是指定各民族的住在地,各民族為他們做農做工,完全受奴役,各民族的人們永遠做他們的奴隸,這種辦法是各民族不能接受得了的,這也就是各民族奮鬥到底的所在。”

從法西斯標榜的“新秩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野蠻性、狂妄性是達到了何等的地步,它將要把全世界人民置於它的鐵蹄下,任意蹂躪,任意奴役,使人類麵臨著空前的滅頂災難。但是,有些頑固的守舊派,他們還不明白“新秩序”的厲害,常常用老眼光來看現實,用老古的尺度來衡量新秩序,以為可以和侵略者妥協或是一時屈服,這是大錯特錯的見解。因為,這些人實在不了解在人類曆史的現階段,赤手空拳抱著“人類之幸福,發生於互助”的觀念,主張打破國家界限,解除人類武裝的世界主義者,消聲匿跡了。認定“我們存在,你們也存在,大家共存共榮,互不侵犯”的國家主義者,也不多見了,有的十九都是冒牌貨,掛羊頭賣狗肉的騙子,活躍在世界舞台上麵的隻剩下侵略者和反侵略者,帝國主義和弱小民族。為什麼呢?法國失敗的例子,就說明了這個慘痛的教訓。

法國的統治集團,在政治上長期以來頑固推行的綏靖主義迅速發展到投降主義;在軍事上采取消極防禦的保守軍事戰略,結果擁有五千萬人口三百萬大軍,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短短六個星期就迅速敗亡。

楊傑說:“法國就是這樣敗了的,法國揚起白旗說:’我們這次戰爭暫停‘,但是,希特勒回答得更好:’我們兩國不再有戰爭了‘。諸位想想,如果法國不被毀滅,那又怎能沒有戰爭呢?”

楊傑進而指出;從前兩國交戰,一方戰敗的時候,隻要投降,隻要肯接受割地賠款,更加上一點拘束性的條件,仍然可以生存。但是“新秩序”則不然了,他是要消滅政治目標,永遠做他的奴隸,你說講和,他說你是戰敗者有什麼資格和我談判,你隻能接受我們的命令罷了。所以,如果我們不想亡國,隻有奮鬥到底,擊潰軸心國打倒狂妄的“新秩序”。

楊傑的分析,揭露了法西斯“新秩序”的實質,深刻地指出了它的厲害性、野蠻性和狂妄性。他提醒人們,在“新秩序”麵前,沒有什麼苟安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喘息的機會,對“新秩序”抱有任何幻想都是大錯特錯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起來與“新秩序”的標榜者,戰鬥到底,徹底打垮消滅狂妄野蠻的“新秩序”,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楊傑對“新秩序”的分析,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分析問題,對我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由於“新秩序”實質的被揭露,我們更明顯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成為法西斯主義者妄圖奴役全球人民的狂妄野蠻計劃,因此,除了徹底粉碎,完全打倒“新秩序”的標榜者,別無出路。

這就是楊傑麵對“新秩序”而一直耐心地向人們解釋、分析、揭露法西斯標榜的“新秩序”的目的。

三、中國戰爭對大戰的影響

楊傑說:“中國的戰爭如果不變質,仍然是革命戰爭的話,並且很艱苦的把戰爭堅持到底,這樣,在東亞大陸上,世界反軸心集團就能有一個堅強的堡壘,就能有一個反攻法西斯的據點,由於有了中國這個東亞大陸上的反軸心集團堅強堡壘,因而,反法西斯戰爭就比較容易獲得勝利。”“世界上的民族皆獲得解放,至少地球上又多了一個革命的堡壘、和平保衛的柱石的中華民國,那末南太平洋和近東各小國可早日獲得解放,而中華民族就能自由幸福的生存”。

這是楊傑還在中國抗日戰爭艱苦地進行著的時候,就實事求是的,客觀地評價了中國抗日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是不容易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和其史學工作者他們都否認中國戰爭對反法西斯的作用,否認中國抗日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甚至汙蔑中國:“中國人民如果失去外援,抗戰一天也進行不下去,中國是一個依賴性的民族”等等。直到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四十多年,他們仍然否認中國對世界大戰的影響和貢獻,他們論文及學校的教材,都極力地抹煞這些鐵的事實。

然而,事實是客觀的,曆史是無情的,任何歪曲、否認、汙蔑和謊言都站不住腳,曆史終究要客觀地反映出事實的本質。它同時有力地證明了楊傑對中國抗日戰爭於世界大戰的影響的評價是正確的。

楊傑首先分析了中國的戰爭,他認為:中國在大戰前,是半封建次殖民地的國家,因為是半封建的國家,所以政治不上軌道,於是就不尚選用人才,就談不上國家的富強,人民是在如豬犬一樣的生活中喘息。這樣,他就簡單地概括了半封建社會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因而,這種現狀不能繼續下去,他說:要改變這種情況,唯一的出路就是造成民主政治,三民主義的實質。主義是要人民來擁護才有力量,目前主義固然未實現,但是,實現以後是如何的境界呢?人民是不知道的,政府也沒有明顯地揭示出來,主義不能推行,所以人民腦筋中的憧憬不是帝王就是軍閥時代,如此,人民在岐途上般彷徨,自然說不上擁護和信仰主義了,而政府也容易在半封建的形式中,不能打破這種環境,仍然做的是半封建的政治,於是洋奴、買辦、軍閥、官僚地主也就出來活動了,使中國仍然停滯在農業狀態。

楊傑對二次大戰前對中國社會的分析是如此的深刻、準確,他不像國民黨某些政客們為了達到長官發財的目的,不惜粉飾之能事,歌功頌德,認為民國已經進入了“外交新紀元”,中國已經走向獨立富強了。他卻胸懷坦然,毫無私衷,實事求是地、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社會,指出了它的弊病和改造的方法。在舊中國腐朽的政治,黑暗的社會裏,能做到這一點,是多麼的不容易呀!

接著,楊傑指出:因為中國是次殖民地的國家,民族工業不能發展,重工業不能發展,永遠停在農業國的地位,用低價賣出原料,用高價買進成品,各帝國主義就是這樣地吸中國的血,使中國漸漸地成為一個貧血的人,日本帝國主義就是其中最狠的一個。處於這種情況中,大多數的中國人怎麼能受得了呢?

楊傑以根據中國次殖民地國家的社會性質,指反了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吸吮中國的血,是造成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這也是中國人民受不了的原因。

楊傑以中國社會的性質,根據帝國主義侵略的本性,他進而分析了中日戰爭的原因及其性質。

他指出:目前中日雙方的軍事鬥爭,就是以雙方政治內容做基礎的,日本的軍隊是侵略的,武器是銳利的;中國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所以,中國的軍隊是求解放的,而武器是劣而陋的。

“日本是一定要侵略中國的,中國必須要求得解放,雙方的戰爭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的發生也當然是必然的。”楊傑指出了侵略和反侵略這就是中日戰爭爆發的必然原因。這樣,楊傑就簡單明了地指出了中日戰爭發生的原因的實質。而不像某些評論家認為是地方事件因擴大引起的,甚而慌廖地指斥由於中國軍隊的抵抗而擴大引起的等等。

接著,楊傑分析了中日戰爭的性質。

他認為:中國在民國25年冬(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得到全國的響應,使中國造成了精神國防。

楊傑對西安事變是給肯定的,他認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普通的,年年都有的,不過中國年年在內戰,所以對日本年年在叩頭,因此日本年年在操縱中國的內戰。現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使日本無空子好鑽而很傷心。他進而指出:日本侵略中國,中國戰爭的前提就是求解放的革命戰爭。

他說:“首先,對外求解放,然而,自身不先解放,就沒有全民族的力量來從事解放戰爭。比如英國在殖民地的戰爭中大失敗的原因,就是殖民地的民眾不願意替人家打仗。在二十世紀再愚蠢的人,都是希望替自己做工作而賣命的,正因為這樣,所以不隻是對外求解放,而且首先要自身解放,所以,中國的戰爭是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

楊傑從中國社會的性質分析得出與這種社會性質相適應的中國政治內容,是不適應中國現代化的戰爭,因為在這種政治內容下,人民過著豬犬式的生活,中國的民族工業得不到發展,科學技術也落後,至使武器劣而陋,因此,中國的戰爭雖然是正義的,求解放的,如果不改變這種政治內容,全國人民的力量集中不起來,戰爭仍然困難重重。因此,他得出了“中國戰爭是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的論斷。這也就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即對外求民族解放,對內求自身的解放,其前提必須是改造現實的政治。

根據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那末中國抗日戰爭發展的情況會是什麼樣呢?楊傑認為:戰爭發展有兩條道路:一種是革命的戰爭,始終是革命的,不變質的戰爭。這種戰爭是艱苦的戰爭,然而戰爭的結果是最燦爛的,最光明的。例如:美國對英國的獨立戰爭,就是這種戰爭。

另一種是變質的戰爭,革命戰爭變成了反革命的戰爭。例如:拿破侖戰爭,拿翁的勝利是革命的,而拿破侖的失敗,就是失敗在拿破侖將求解放的革命戰爭,發展成了侵略性的戰爭,所以他失敗了。

反革命的戰爭變成革命的戰爭,在世界上也不少有。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和沙俄就是這種戰爭。這兩國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機都是反革命的,即是為了侵略,為了分贓,結果,兩國出現了凱末爾和列寧兩位民族英雄,於是奠定了兩國革命成功的基礎,直到現在。所以目前世界上隻有蘇聯能抵抗得住納粹德國。

楊傑進而指出:戰爭雖然根據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變化,但是要進行革命的戰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這就是戰爭的利益和從事戰爭的人民的利益要一致,也就是說,戰爭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大多數,為了多數人民的解放。在以前,打仗是為了君主。大將軍們搶寶貝、奪美人,那種戰爭,有誰自願去打呢?今天,要不是為求民族解放的話,那又何必去打呢?又何必忍耐這些痛苦去和日本鬼子拚命呢?楊傑的論點是符合曆史的事實的。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早就開始了。甲午戰爭之後,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略。1927年6月7月間,日本田中內閣召開了“東方會議”。會議的內容是回顧和確定對華政策,中心議題是所謂“滿蒙政策”。會議確立了把“滿蒙”同“中國本土”分離開來的方針,最後形成了一個會議文件——《對華政策綱領》。會議結束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將會議討論決定的方針政策,擬成一個題目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奏呈天皇:“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見日本侵略中國由來已久,日本要奴役中華民族已是他既定國策,因此,1931年9月18日,首先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中國人民局部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又在上海點起戰火,其目的是借此轉移國際上對它侵占我國東北的注視和迫使國民黨政府承認它占領東北的既成事實,同時取得一個進攻中國內地的基地。由於十九路軍的英勇抵抗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與參加,上海抗戰取得了重大戰果。可是,蔣介石為了騰出手來,集中力量,進攻紅軍,消滅共產黨,所以與日本侵略者尋求妥協,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破壞上海抗戰和喪權辱國的《上海停戰協定》。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使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所以,楊傑指出不改造政治,不求自身的解放,就不能求得民族的解放就是這個道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麵侵華戰爭。開始了中國的全麵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戰場首先形成,它持續了八年的抗戰,成為開辟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反法西斯戰場。

7月23日,毛澤東發表了《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向全國人民指出了對付日本的進攻存在著兩種方針,兩套辦法,兩個前途。指出:“共產黨的方針是堅決抗戰,反對妥協退讓。為了實行這一方針,主張采取全國軍隊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實行民主、改善民生、改革政治機構、加強民族統一戰線等一整套辦法,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國自由解放的前途”。另一種是妥協退讓的方針,跟著這一方針來的是軍隊不動員或向後撤、給人民以壓迫,照舊壓榨人民、堅持官僚買辦豪紳地主的專製政府、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一套辦法,就一定得一個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中國人民都做牛馬的前途。

中國人民正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倡的第一種方針、政策指引下進行,堅持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為了動員一切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作了極大的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這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楊傑提出的中國戰爭發展麵前擺著兩條道路,並指出革命戰爭雖然艱苦卻是最燦爛最光明,而且舉了世界上各種戰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同時,也是符合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的方針政策的,它起到了讓人們,特別是國民黨黨政軍的人員去思考、去追求這種戰爭的作用。

中國戰爭是革命的求解放的戰爭,那麼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之一的中國戰爭,對世界大戰的影響如何呢?

楊傑認為:中國的戰爭如果不變質,仍然是革命的戰爭的話,並且很艱苦的把戰爭堅持到底,這樣,在東亞大陸上,世界反軸心集團就能有一個堅強的堡壘,就能有一個反攻法西斯的據點,由於有了中國這個東亞大陸上的反軸心集團的堅強堡壘,因此,反法西斯戰爭就比較容易獲得勝利。

楊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評價是實事求是的,是正確的,中國人民浴血抗戰,是亞洲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拖住了日軍的後腿,使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線上無法組織新的進攻,極大地援助了美英軍隊的對日作戰和亞洲各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因而,中國人民堅持抗日戰爭,它不僅有力地援助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而且極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所以,中國人民堅持的抗日戰爭,就決定了日本帝國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楊傑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評價,絲毫沒有誇大。

所以,楊傑說:中國抗日革命戰爭不變質,並且堅持到底,“世界上的民族皆獲得解放,至少在地球上又多了一個革命的堡壘、保衛和平的中華民國,那末南太平洋和近東各小國可早日獲得解放,而中華民國民族就能自由幸福的生存。”

1941年12月8日,日本未經宣戰,命令海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使停泊在那裏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緊接著日本又襲擊了英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基地新加坡。戰爭範圍很快擴大到東起夏威夷,西至馬來半島的太平洋海麵。希特勒德國也在十月十一日向美國宣戰。到1942年4月,日本已占領了美屬菲律賓、關島、威克島、英屬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荷屬東印度,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並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印度和澳洲。

日本帝國主義挑起太平洋戰爭後,為了從泥足深陷的中日戰爭中擺脫出來,全力對付太平洋戰場上的英美,為了把中國拉向日本一邊,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對英美作戰,更加緊了對重慶國民黨政府的誘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