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附客觀科學的態度分析戰爭(1 / 2)

蘇德戰爭的進程及其結果,證明了楊傑的分析和預見是正確的。

楊傑對蘇德戰爭的評論,使人們在困難的情況下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在希望中又看到了困難的實際情況,因而就要認真對待、慎重處理各個具體的戰役及國際間複雜的情況。楊傑之所以能夠正確分析戰爭、科學預見戰爭的結局,我認為除了楊傑對複雜的世界形勢,特別是對列強各國,有較深刻的全麵的了解和認識以外,主要是:

第一,楊傑對當時社會主義製度的蘇聯有較全麵的認識。

楊傑在1933年任歐洲軍事考察團團長時,曾第一次訪問了蘇聯,對蘇聯有了初步的認識,給他留下了較好的印象。1937年至1940年他在蘇聯任職期間,對蘇聯社會主義製度進行了較全麵細致的研究,他在《蘇聯現狀》一文中說:“蘇聯自兩次五年計劃完成以後,凡百設施,皆已納入正軌,且日在繁榮滋長之境況中,昂首邁進”,他分別具體說明了蘇聯在軍事、工業、農業、技術等方麵的情況後,指出:蘇聯在軍事上、經濟上、技術上,確俱有莫大之成就,真不愧為生計教訓矣,故其國力之發揚,幾如旭日東升,光芒四逼,不特對內政權,已立不拔之基,即對外力量,亦有舉足輕重之勢矣,“他研究其成功原因,認為亦頗簡單、清晰,綜合以言,不外三點:(一)組織嚴密;(二)計劃扼要;(三)人材集中。此外,其政治生活民主化,蘇維埃社會精神統一化,農工知識分子友愛合作,鞏固各民族之友誼,發揚蘇維埃之帝國主義等口號,皆所以邀結人心之方法也,語曰、法嚴而後知恩,史太林先生其亦得此中三味爾。所以,”蘇聯是現世界獨一無二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政權”由全體人民來支持“,這是”合乎國防需要的政治“。如果說,戰爭的目的在摧毀敵國的政治目標,那末生根於全體人民中間的真正民主政治目標,是最難摧毀的”,同時,“蘇聯的戰爭理論,正確地把握了現代戰爭的形式和物質,要想在現代戰爭中取勝,必須擁有生產力巨大的軍需工業和大量的交通工具”,為此,蘇聯的經濟製度就是為了“加強國家防衛力量以增進人民福利的有效武器”,“蘇聯的外交政策,本質上就是一種掩護社會主義國家安全發展的武器”,因此,“比一切其它國家的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更能正確地把握現實”。

鑒於以上對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全麵、透徹的分析,楊傑才能夠在蘇聯麵臨困難處境時,得出:蘇聯能夠打敗希特勒的論斷。

第二,楊傑對法西斯製度有相當的了解。

楊傑認為:德國的目的是統一德意誌—征服歐洲—統治歐洲—征服世界—統治世界。它所用的手段是武力—武力—更大的武力。這就是國社黨的革命哲學——永久革命論,它和魯登道夫的全體必性戰爭論配合起來,產生了一種全國經常在動員狀態中的備戰時體製國防型式。魯登道夫認為,全體性戰爭的基礎,是全國人民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永久團結,這種團結的兩種巨大阻力是猶太教天主教及鼓吹階級鬥爭的共產主義。國社黨取得了德國的統治權,便驅逐猶太人,解散社會民主黨,希特勒斷然粉碎德國的民主政治製度,實行國社黨專政的極權政治製度。政府不是為人民服役,而是人民為政府服役。它反對自由,反對平等,它把人民分成幾個階層,使他們層層節製,領袖高高坐在上麵。德國經濟政策的唯一目標,就是充分供給德國軍隊進行現代戰爭所必需的一切製勝工具。所以,楊傑指出:“法西斯主義政治組織的存在,靠著兩種因素:第一,是民族的優越感,由優越感產生侵略性來支持戰爭;第二,是強力的統製,用高壓手段,屠殺政策,肅清反動分子;利用特別組織,以保衛統治權。不過,這種國家所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不能遭到失敗的”,“一遇到戰爭失敗,事實證明了優越民族並不優越,”“國民就要垂頭喪氣,詛咒法西斯主義。”楊傑說:“不錯,民眾的叛亂,可以用軍隊鎮壓,用特務人員暗殺,等到軍隊叛變、特務人員叛變的時候,怎麼辦呢?人心一瓦解,組織再嚴密都是無用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能夠使法西斯領袖上台,也能夠使法西斯領袖們下野。”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就是楊傑能在希特勒顯赫一時就能預見到希特勒終要失敗的根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