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附希特勒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1 / 3)

國際國內處於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國際國內的輿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途,蘇德戰爭的前途,以及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前途,十分擔心。就在這種情況下,楊傑發表了許多文章,對世界戰局、蘇德戰爭以及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作了深刻的分析,科學地預見戰爭的前途。

首先,楊傑指出蘇德戰爭中,德國要打敗蘇聯力量不足。戰爭的結局是1918年戰爭結果的“重演”,希特勒或至自殺。

在蘇德戰爭開始後的三周,蘇聯受到德國法西斯閃電戰的攻擊,連受挫折。設在重慶的複旦大學文摘社,舉辦了“蘇德戰爭”座談會,討論戰爭的進行將會怎樣?它的影響及後果如何?楊傑應邀參加座談會,在會上他發表了著名的題為《蘇德戰爭談話》,對蘇德戰爭進行了科學、全麵的分析:他首先分析了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就地理形勢上說,是處於一種三麵作戰的地位,希特勒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通過利用國際上各種複雜的情況,取得了形勢上是兩麵作戰,實際上是一麵作戰的地位。於是他乘蘇聯尚未準備好就發動了戰爭,因而,希特勒得著許多便宜,很快地占領了蘇聯大片土地。但是,“蘇德之間,德國要完全打敗蘇聯,力量不夠”,他分析了蘇德雙方的軍備情況,指出:“蘇聯於1922年開始建設紅軍,到1925年止,無顯著成績。從1925年至1928年,紅軍已有規模,從1928年至1933年,即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有步兵一百七十師;騎兵三十師,二十三旅;飛機一萬至一萬二千架;坦克車二萬至二萬五千輛;牽引機(稍加改造即可變成坦克車)二十萬部;卡車(即運輸車)十三萬輛,這樣就將蘇聯推到英法德之前。1939年至1940年之間,蘇陸軍第一次動員七百五十萬,坦克車有五萬輛,第一線飛機有一萬七千架,牽引機三十萬輛;汽車二十萬輛,軍隊大部機械化,其餘亦均摩托化,紅軍已成一流動性的軍隊,天空與地上配合甚為確當。”講到德國,他說:“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即有重整軍備的計劃,到1935年就具體化,有坦克車有五千至八千輛,飛機二千至四千五百架;機器腳踏車好幾十萬輛(或有四十五萬輛),每輛可載三兵,有汽車十二萬輛,卡車五萬餘輛,兩共十九萬輛,到1938年秋,德平時不動聲色可動員二百五十萬兵,有飛機六千至九千架,坦克車一萬二千至一萬六千輛,機械化部隊三十師,其他陸軍大部摩托化,還可出二百萬後備軍,同時國社黨坦克車團有五十萬駕駛員,1939年至1940年德國軍備情形沒有材料。”從軍隊訓練改編情況看,他說:“蘇聯陸軍前後改編五次,精益求精,質量相當可觀,德於1934年開始訓練,依年限來說,蘇不在德下。”從戰略上分析,德國則“主速戰速決,其手段即閃電,德認為閃電一定成功。蘇則認為進攻與奇襲應分為兩個東西,近代戰爭不是一次所能解決,故蘇一方麵準備一支突擊軍,同時又準備一支反攻軍。蘇不信閃電一定成功,蘇即根據這兩點建軍。”從軍隊的教育方麵上看,他說:“蘇聯軍隊教育與各國不同,(一)講政治,要實現主義,各個兵都有抱負,都悲天憫人,要救社會。(二)士兵所受待遇之好,世界無比……故軍人臨陣,覺得不死就對不起國家。師長與士兵如同事或家人父子一樣,但到下令時,就絕對嚴厲。所以到了師長要去死時,一師人就必然跟著他去死。”楊傑詳細地分析了雙方軍備的各種具體情況後說:“蘇以這種好精神配好器械,並加大量生產,德要摧毀它,實屬不容易。”因為“戰爭是角力,就是物質力與精神力的角鬥,物質力是一定的,而精神力則可以膨脹,也可以縮小。戰爭力量是兩種力量的總和,精神力一經喪失,物質力就變成無用。”

楊傑在蘇德戰爭剛開始不到三周,德國法西斯氣勢凶凶地閃擊蘇聯,蘇聯失去了大片領土。蘇聯能否抵擋得住希特勒?這的確是國際國內人們所擔心的一個大問題。而楊傑此時能夠透徹地分析了蘇德之間的具體情況,得出德國不可能很快征服蘇聯,要摧毀蘇聯“實屬不容易”的論斷。特別是,他跳出了資產階級軍事家們的武器決定一切的“唯武器論”的圈子,認識到精神對戰爭所起的作用。的確表現了這位軍事家不受表麵現象所模糊,而用深遠和開闊的軍事眼界,從雙方的具體情況,正確分析了戰爭的未來,這在當時的國際國內軍界中,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