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國外教師行為表現的評價(3)(1 / 2)

現在提倡突出教師主體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要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提倡教師自我評價就是其典型表現。教師自我評價與教師的自我反省、自我監控和自我促進有密切的聯係。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收集自己相關的教學數據,對其進行判斷和反思並考慮提高和改進的途徑。教師自我評價克服了同事評價、領導評價、學生評價和學生成績等評價方式的共同缺陷,就是在教師評價中將教師排斥在外。其次,采用教師自我評價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誰最了解教師,教師的工作背景是怎樣的,教師工作中的優勢和困難是什麼,教師想從評價中得到什麼,隻有教師自己最清楚。雖然教師自我評價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但人們對教師自我評價始終是存在顧慮的,那就是教師會不會不顧實際地提高對自我的評價。研究表明,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評價的一致性與好老師的標準的理解有關。因此就可以通過對學生挑明什麼是好的教學的理解來提高雙方評價的一致性。另外教師自我評價也隻是一種評價形式,並不排斥其他評價形式。自我評價也不是教師在評價中獨斷專行,聽取學生、同事、領導及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在評價中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客觀、明確的評價標準仍然是必要的。

二、恰當處理發展性評價與業績評價的關係

教師評價主要有業績評價和教師發展評價兩種。業績評價關注於可達到的、相對短期的目標,傾向於在某段時間內給教師的業績和能力作一個結論評論,對於教學質量的監控有重要作用。業績評價常常是與教師的名譽及利益相關的。教師發展評價的目的是對教師的工作給予反饋,改進或完善教師的教學,明確個人的發展需求和相應的培訓,提高教師的能力以促進其完成目前的任務或達到將來的目標。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所經曆的評價大多應是發展性評價,它應該給教師提供成長的空間與動力,允許教師存在相對的不足和缺陷,它所關注的不是給教師當前的能力和水平下一個結論,而在於幫助教師診斷問題並幫助教師改進。

教師評價逐漸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教師評價的功能作用也相應的有所增加,即教師評價不僅用於對教師進行測量和評估,現在還期望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每位教師都有各自的需求和目標,希望得到多方麵的滿足,如尋求責任、自主、成就感、興趣、自我挑戰、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以及展示自己的才能等。教師的個人發展與業績目標的實現緊密相關,在評價中常常要兼顧兩者。如果說業績目標的實現要依靠教師素質的提高,而教師自身發展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個體發展和業績目標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矛盾和衝突,但教師評價正好就是將個體發展與業績目標的實現進行整合的一種手段,使教師在完成業績目標的過程的同時成為實現個體發展的過程。一個好的評價應該向教師提出職業和個人發展的建議,幫助教師將個體發展和業績目標協調起來,明確教師的潛能,提高教師的自信和自尊。

兩種評價目標的整合體現在通過評價向教師提供必要的、有關他們能否達到業績目標的信息,包括對教師的期望;教師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教師的責任、權力和決定權;教師是否正在接近目標以及是否表現出要求的成就;教師如何縮短目標和已有成就間的差距等等。另外,當評價顯示教師沒有達到業績目標時,不應該隻考慮教師出了什麼問題,因為評價的目的不是將這些原因找出來然後對教師加以指責,而是要通過評價揭示教師為什麼會存在不足,反省提供給教師的條件是不是恰當和適宜,所設立的業績目標是不是恰當以及該怎樣通過培訓和改變環境來促進教師發展。

三、個體化評價與評價標準相結合

由於對老師的好壞、教學質量的高低沒有一致和明確的評價標準,因此導致很多教師對評價感到困惑和不滿。有資料表明,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同事評價、領導評價和學生成績評價之間的相關非常低,這樣的評價常常會使教師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在教師評價中必須要有明確的標準,這些標準不但對於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非常必要,更重要的是,它為教師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以往的評價常常在追求明確的評價標準時走入了誤區,評價標準被固化、程序化和可量化。這樣的評價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教師的個體差異和教學背景,用統一的、唯一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的教師。這樣的標準常常都是通過測量用數據表達的,那些更多要憑主觀判斷,無法用工具測量而又很有價值的評價內容就會被排除在外,從評價開始就將教師限製在所謂的標準範圍內,這嚴重損害教師的教學創新和自身潛能的發揮。此外,這種評價方法還有可能在評價過程中限製教師的參與,標準成為了權威的指令,從而迫使教師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