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教學背景和學生的差異非常大,這對評價製造了相當的難度。評價標準必須要適應多種評價背景,要考慮到學科、年級、教學風格、學生特點和教學背景等。國外有學者提出了相關評價遵循的原則:如果標準太模糊或籠統,則在標準的施行、操作和保證公平性方麵就會有困難,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就難以進行一致的判斷。但是,如果標準的特異性太強,評價者在判斷時容易形成很高的一致性,這樣常常會喪失良好教學的精髓,並有可能造成散亂的教學。所以,教師評價不能將教師整齊劃一,相反,要根據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的特點,通過評價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差異。在實踐中,好的評價標準應該通過許多不斷的嚐試確定標準的特異性水平,並在多樣的教學背景中檢驗其適用性。在明確的評價標準和個性化評價之間應取得平衡。
四、促進評價中教師的溝通和參與
在評價中傾聽教師的聲音,與教師進行充分的溝通並促進教師的積極參與是實現預定目標最直接和最具體的手段。國外學者研究發現,教師非常低的參與是被動的教師評價的一個明顯特征。教師評價不應該是單向的,也不應該滿足於得到一個評價結論。與教師沒有交流的評價對評價的結果及其作用是完全沒有把握的,有時甚至可能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評價中沒有交流不但意味著侵害了教師的知情權,也是造成教師在評價中感到不安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的評價使教師喪失了了解自己的機會,並剝奪了他們發表看法和意見、進行反思和申辯的權利。
研究發現,個體通常主動地從其他人那裏去尋求而不是消極地坐等反饋信息。通過尋求反饋,個體能夠獲得信息進行改進以增進他們的績效,減少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對幾百名教師的調查發現,80%的教師認為對其他教師的觀察有助於自己的專業成長;有77%的教師歡迎其他教師觀察自己的教學;60%的教師說他們會考慮外部的客觀觀察和反饋。所以,如果評價中的交流充分而恰當,不但可以收集到許多評價信息,及時糾正評價中的偏差,還可以通過反饋過程將評價中的有關信息告訴教師,聽取他們的意見。通過評價中的交流,評價雙方還可以探討評價中反映出的問題並糾正和完善,在此過程中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所以,評價中的交流本身就是促進教師轉變、達到評價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一項應該被充分利用的資源。
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到評價中,評價者的角色轉變非常重要。評價者必須從高高在上的審視者轉變為與教師平等的傾聽者和對話者,這樣才能創設良好的交流氛圍,使教師能夠暢所欲言。評價者與教師的交流應該貫穿於評價的全過程。通過與教師的充分交流,形成個性化評價,在此過程中加強評價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在作評價時,讓教師充分地發表意見,並給教師創造機會使教師能夠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些都有助於教師對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形成深刻的認識,並且在寬鬆的氣氛中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