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國外教師行為表現的評價(1)(1 / 3)

基於教師行為表現的發展性評價

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教師評價製度已經成為美國各州對各個校區的一項法律要求。我國在這方麵也在不斷的完善,但現在我國實行的評價製度基本上是以管理型評價為主的。但對於這種評價,教師把它看做是獎懲性的評價而並不受歡迎,校長也因這種評價在學校中營造了不和諧的氣氛而感到困惑,上級領導部門同時也因這種評價實施的無效或低效感到茫然。有效的教師評價要能在信任與和諧的氣氛中提高教師的職業水平和服務於學校的人事決策。基於教師行為表現的發展性評價試圖對二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實施該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的提高與發展,但也會對不合格的教師進行懲罰。這一評價體係中校長扮演教學的領導者的角色。基於教師行為表現的發展性評價有著自身的程序步驟,該程序一共可分為七個步驟,其中的前六個階段是形成性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總結性的。執行該評價的評價主體可以是校長或者是專門的評價委員會。執行該評價機製程序的開始最好是在學期初,比如九月份,完成該評價最好是在學期末。這七個步驟分別為:

1.討論評價目的、模式以及相關的用語,並草擬一份評價目的報告。這個階段,校長或評價委員會要與教師一道明確和規範評價過程中要使用的評價用語。讓教師了解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教師的發展而不是為了獎懲,消除教師的困惑和疑慮。在評價開始的時候要為創建評價者和被評者之間相互信任的氣氛打好基礎,使教師對相關的評價模式清楚明白。

2.製定評價的行為指標和標準。指標是與教師工作相連的行為期望值,指標的製定要建立在對有效教學、有效教師和有效學校的理解基礎之上。指標要能準確反映出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成分和教師應該做的具體工作。標準是與特定指標相關聯的教師行為的具體化,它雖然不是一個行為指標的各方麵的羅列,但卻能夠提高對指標的理解。比如對教師的評價可從教學過程、人際關係、職業責任等幾個指標進行評價;在人際關係方麵可從教師與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他教職員工的人際關係、與家長和社區其他成員的人際關係方麵進行評價。在評價教師和學生人際關係時可按照以下標準來進行衡量:是否尊重、理解學生作為個體的不同;是否尊重學生持不同意見的權利;是否和學生交流運用積極的傾聽技能;是否幫助學生處理成功和失敗;是否在合適的時候用幽默來調節氣氛等。

3.收集教師行為表現的信息。評價製度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收集教師行為表現的信息和為召開形成性會議做好準備。在收集信息時,不要讓教師們感到有人在監督他們,不要讓教師感到信息收集者在記錄他們不好的行為表現。這個階段要讓教師確信他們能夠公正而又全麵記錄自己的行為表現,包括好的和不好的表現。收集信息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課堂觀察。校長在收集信息的時候,要明確其角色既是學校管理者又是教學領導者。因此,觀察筆記一定要做到客觀、全麵和準確,盡可能地不涉及價值判斷。信息收集是一個長期而又全麵的過程,不能隻通過一兩次的課堂觀察就對教師的行為表現下結論。收集的信息包括有計劃收集的信息和非計劃收集的信息兩大類。計劃收集的信息是指校長有意收集的,並以這些信息作為發展性評價一部分的信息,包括列入觀察表的信息、沒有列入觀察表的信息以及非觀察得到的信息和文本信息。非計劃收集的信息指在校長和教師打交道的過程中偶然引起校長注意的重要信息,包括沒有列入觀察表的觀察所得信息、非觀察得到的信息和文本信息。

4.信息的分類與整理。無論是有計劃收集的還是無計劃收集的信息都要轉化成合適的表格形式以方便討論,即建立一個形成性信息表,然後針對不同的教學指標來填寫觀察信息。研究顯示,恰當地運用形成性信息表和教師及校長對行為評價的態度之間是一種正相關關係。當然形成性信息表是有效進行行為評價的一項基礎性的工具。信息收集後要為有計劃觀察的信息、非計劃的觀察信息、非觀察所得信息和文本信息分別製定相應的不同信息表,但其格式基本上相同並都要圍繞指標來進行填寫。

5.召開形成性會議。形成性會議是在信息收集完成後,基於所獲的信息和以往所製定的教學行為指標而展開的教師和評價者之間的討論,它為教師和評價者之間就有效行為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平台。上個階段所指定的形成性信息表就是召開形成性會議的基礎和參考資料。這個會議的目的是促進教師教學職業水平的提高,因而必定是發展性的,而不是判斷性的。這個會議也是教師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學習的過程。通過召開該會議,評價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師行為及行為背後的原因,會議要在信息收集後盡快開展。做好會議準備是形成性會議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校長必須為會議的有效召開做好這些準備:準備好觀察的信息和形成性信息表;決定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為進行有效交流進行會議布置;決定好教師對於會議進程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