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行為案例分析與評論(4)(1 / 3)

日本教師在單元學習的一開始,就將整個單元學習的基本內容、計劃、目的、學習時間以及將要進行的主要活動全部告知學生,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同時和學生一起擬訂基本的學習計劃和安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把握學習目的,參與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後麵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每組織一項活動都要精心設計具體的活動目標和要求,並在活動開始前就向學生詳細說明。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學生把握活動目的,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時保證每一項活動都更加有效和具有針對性。

教師的這種行為表現與日本整個教育界對加強活動目的性和針對性指導的重視密切相關。如日本的《學習指導要領·國語》(相當於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有這樣的中年級閱讀活動提示:“活用學校圖書館,對於自己感到有疑問的問題,尋找有關的圖書資料進行閱讀。”這種活動的提示是在反思、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組織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的活動時,通常出現學生大段大段地引用資料的現象。單純地抄寫和引用,雖然可適當擴大學生的知識麵,但大部分學生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並沒有經過積極深入的思考。為讓學生積極動腦,切實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學習指導要領·國語》提出了明確的有針對性的目標,首先是針對自己感到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查閱,這個要求就是迫使學生在閱讀中必須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其次要在查閱的資料中進行梳理、提煉,這無論是在語言能力方麵,還是在思考能力方麵都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了傳統意義上的查閱資料的活動流於形式。日本教師對這種教學行為的重視,給我們的新課程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啟示,可以避免一些活動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傾向。

(三)促進學生基本能力的天然發展

在教學中,很多的日本教師默默地做了很多的工作。諸如在開展問題追蹤的教學中,學生填寫問題、感受卡片時,教師通過巡視,迅速把握了學生的基本狀況,並且很快地把學生的興趣點和疑問歸納起來,然後選擇合適的途徑來教學。這些途徑可以包括細讀教材解決的問題和課外查資料解決的問題。在布置學生開展課外查資料活動前,日本教師根據本單元特點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特點,對有關科技類圖書的特點、在圖書館的位置及查找途徑、方法等都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說明和提示,減少了學生查找資料的盲目性,為一些不太熟悉圖書館的學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更為學生積累學習方法提供了素材。

另外,日本教師值得讚頌的一點還有教師教輔、教具的製作。在整個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要組織兩次填寫卡片的活動。第一次是在開始時填寫問題卡。問題卡上隻有幾個簡單的字:“最感興趣的地方”、“還想知道的地方”、“感想”。第二張卡片的填寫是在學生完成第一次查找資料的活動後,卡片上有五項內容:“書名”、“作者名”、“簡單內容”、“發現的場所”、“發現者”。兩次卡片都填寫完成後,老師用膠條把每一個學生的卡片粘在白紙上,展示在教室的牆上。教師自製的教具隻是白紙和簡單的卡片,成本非常低,但是由於內容、目的明確,學生填寫起來不會感到困難,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能在10分鍾之內填完卡片。雖然卡片的設計和活動過程簡單,但卻凝聚著教師的良苦用心。卡片展示的形式使學生在一種完全自主和好奇的狀態下獲得了豐富的信息交流和閱讀感受的交流。這種途徑比通過教師的嘴直接告訴學生的效果遠遠要好。在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對卡片的精心設計還表現出了教師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視。填寫第一張卡片可以促使學生一邊讀一邊積極思考,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激發自己的探究欲望,同時通過寫感想,使學生獨立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見解。第二張卡片上的“書名”、“作者名”、“發現的場所”幾項,填寫起來雖然非常簡單,但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有幫助,諸如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記錄和整理等;“簡單內容”一項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和歸納能力;“發現者”則會給每一個學生帶來成就感,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