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好的心理品質
創造屬於個體勞動,即便是集體的創造也必須要以個人的智力活動為基礎。因此個性心理品質高低是創造的重要條件。創造獲得成功與性格、意誌、情感密切相關,這三者在創造中的作用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麵有所欠缺創造都會難以成功。達爾文說過:“我的成功,不管它有多大,是取決於種種複雜的思想和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熱愛科學,在長期思考任何問題方麵有無限的耐心,在觀察和收集事實資料方麵勤奮努力。”從方法論這個角度來說,在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的同時,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創造是一個反複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長期的,創造的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痛苦都要能夠承受,因此創造過程又是一個情感過程,情感脆弱者是沒有創造力的。創造需要強烈的興趣,需要極大的熱情,甚至難以估量的代價。歸納起來,創造離不開性格、意誌、情感。
進行創造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在教育學關係的認識上、在教育手段、途徑的認識上都要有顛覆性的重新認識,否則,創造教育就無法實現。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一直被看做教育的被動承受著,由教師來精心雕塑。常用的比喻就是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在教學關係上,總是片麵強調教師的作用,忽視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常常把教學過程看成是知識的一個傳遞過程,忽視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思維的啟迪、方法的掌握。傳統的教育觀念,忽略了人的個性差異,主觀地把培養模式簡單劃一,追求共性教育,忽視個性教育的培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喜歡順從,厭惡求異;注重模仿,忽視創造等。雖然在我國的傳統教育曆史中,也有過閃光的教育思想,如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韓愈師生互學的教育態度;龔自珍不拘一格的人才觀念等,均被流傳和稱頌。但在我國的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貫徹過這些教育思想。當然,這有很多因素是曆史條件原因造成的。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已經禁錮了教育者的思想,使現在教育的推廣受到了很多限製,特別是創造教育。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創造教育,首先要端正對教育對象的認識。把對學生認識從靜止的人的看法轉變為把學生看做是活動和發展到人,即認識到學生是思維能動性強的人,把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看成師生雙方努力的結果。這樣才能把教學過程從單純的知識傳授的認識端正到雙方交流啟發引導的認識上來。傳授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知識的傳授並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還在於獲得知識的方法、手段以及運用知識進行創造的能力。
法國數學家凱奇在訪華時,有人問他:“您怎樣指導您的學生?”他說:“我告訴他們,前麵有一片森林,森林裏有獵物,剩下的就是學生自己的事了。”凱奇的話形象而深刻地體現了現代教育觀念。原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曾說過:“給學生一隻野兔,不如給學生一支獵槍。”這都突出了教育的真正重心在哪裏。“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實際上就是創造教育的指導思想。進行創造教育,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傳統上的教育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授受式的。學校的一切安排,充分保證了教師的知識傳授、道理的講解和學生的聆聽。而學生用以自學、實踐、創造嚐試以及自由娛樂的時間卻被忽略了,即使有一兩次走出校園的活動,也是在嚴格的組織下進行的。更有教育理論強調學校要占領學生的一切時空陣地,似乎隻有這樣學校才算對學生擔負起了職責,把一切可以自由發展的情趣、任意馳騁的思維、無拘無束的想象、各種的創造嚐試都被予以剝奪了。學生什麼自由都被禁錮了還談什麼創造力的培養!
全麵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獨立思考。隻有將獨立思考和全麵發展相結合,才能產生創造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要遵循兩條思維原則:一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二是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大膽的假設表現為有敢於有根據的假設,不憑遐想,仔細求證,嚴肅審查,實事求是。標新是以繼承已知規律為基礎,立異是以批判曆史遺產為依據。存同求異,還需要自圓其說,順理成章。實質上,這兩條思維原則就是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辯證統一和高度協調,這也是創新產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