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創造教育
教育要麵向未來,我們現在處在的這個世紀是知識信息化時代,許多觀念和形態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日新月異,成為了這個社會的顯著特征。我國正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正處於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所以,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這個社會需要創造性人才。發達國家對科技人員的考核中,分析能力、歸納能力、決斷能力、計劃管理能力等創造因素占了50%~70%,而知識僅占20%~30%。在人才市場上,用人單位對人才考核中,創造能力所占比重的趨勢正在加大。
我國正在提倡自主創新,對創造性人才需要更是需要。我國教育要培養創造性人才,這是教育“三個麵向”的要求,也是貫徹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要求。其必要性主要有:首先,科技上要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創造性人才的數量具有決定意義。其次在某一領域的科技隊伍總數的增大與創新學者數的平方成正比。最後創造力是主要的智力資源,它是智力充分發揮的表現。陶行知說過,教育的實質是教人去創造未來,教育兒童成為真善美的活人,為的是讓他們去努力創造新天地。這就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必要性。怎樣培養足夠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各國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課題。創造教育上世紀中期在國外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培養創造力成為了發達國家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美國、日本、前蘇聯等都極力通過一種與現行學校教育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培養創造性人才,比如開設探索者館、加加林課等。而當時我國的教育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雖然一些教育理論家發出了各種呼籲,但各類教育還是我行我素,基本上沒有擺脫原有的培養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也開始逐步的正視這個現實,加大了創造性教育的力度。
培養創造性人才需要加大力度。創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結果,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經常性的任務。教師首先應當堅定教育信念:人的創造性是可以通過培養來發展的。羅傑斯認為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創造力,隻是等級的高低不同。陶行知也肯定小孩也有創造力。創造力有層次和水平的差異,是個體創造性完成活動任務的可能性。教育產品具有個體獨特性和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創造性。這樣理解創造性就能堅信,隻要具備相應的教學條件,方法得當,創造性教育就在我們身邊。“為創造而教”是能夠實現的一句教育口號。創造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源泉,是人類智慧之最。創造是對以往的否定,是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獨特成果的最有價值的勞動!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力。創造成就=知識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一個人要想進行成功的創造,應具備這些條件:
一、寬廣深厚的背景知識
知識與創造並不相等,知識豐富的人不一定創造力強,但沒有一定的知識其創造力也是難以發揮的。因此,任何創造都要以一定的知識為背景。知識麵越寬,知識掌握的越紮實、深厚,創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科學家的發明、發現,文學家、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等都是活生生的典型的例子。即使是許多文化程度不高的作者,其創造所需的背景知識在生活中的積累還是十分豐厚的,所以他們的創造也是成功的。但是由於這類人的背景知識靠實踐積累,是經驗型的,所以他們的創造才智會由於實踐的局限而枯竭。
二、一定的智力發展
智力和創造兩個概念既是相互聯係的,同時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能力,智力活動是一種心智活動。創造是指創新與發現,它以認識為基礎,因此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智力的高低是創造的必要條件。智力強,未必有創造力;智力弱,必定沒有創造力。遷移、求異是智力作用於創造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麵。遷移指的是已經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甚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影響。創造,所需要的是正遷移。一個人在新的問題麵前能快速查找他們所儲備的知識和信息,並解決問題,這就是正遷移。它就像快速反應部隊,是攻克難關所必備的。求異是創造力的核心,思維敢於跳出模式框架,敢於想前人不曾想或不敢想的東西,敢於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去探索,這才可能創造。想象力也是創造力的一種,創造性想象是求異思維的一種。魯班叢樹葉割破手指想到造鋸,牛頓從樹上掉下蘋果想到地球引力,金庸的武俠小說創造性地出想象出乾坤大挪移、吸星大法等招式,這些都是創造。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無數創造事實雄辯地證明了創造想象的重要。一切創造都要借助想象,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