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不同地區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3 / 3)

4.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影響社會和諧發展。調查數據顯示,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呈逐步擴大趨勢。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還在於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產業化發展緩慢,與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農業保護政策體係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日趨擴大,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步發展。

5.村鎮建設雜亂無章,人居環境條件惡劣。調查顯示,部分地區鄉鎮基本沒有進行建設規劃,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曆史,隨處而建,比較淩亂。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街巷衛生很差,秩序很亂,髒亂差問題十分突出,群眾怨聲載道,村幹部無所適從。

6.勞動力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常常有造假行騙、不守誠信行為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麵,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麵,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隻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隻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製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麵,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著和諧社會發展的進程。

7.農村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滯後,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一是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目前農村合作醫療在西部地區農村幾乎是空白,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著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藥品價格反映強烈,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負擔加重。盡管近年來農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來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科技水平發展落後,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民間文化遺產得不到發揮和有效保護。同時一些學校巧立名目,違規多收費,學雜費一路飆升,教育亂收費現象屢禁不止,農民苦不堪言。三是社會保障難以保證。由於縣鄉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因而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鄉鎮既沒有實行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又沒有實行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製度。同時農村弱勢群體保障體係薄弱,一些鄉鎮五保戶供養沒有經費來源,殘疾人保障經費未能足額發放。

8.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調查顯示,部分鄉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持而無法實施,出現了“政治淡化”、“管理淡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