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推進民主管理,建立長效機製。杜家村推進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實行黨務公開製度。公開黨組織的議事和決策製度,實行黨組織向黨員大會報告工作、發展黨員公示、黨費收繳通報等製度,使黨員群眾在了解中參與,在明白中監督。二是實行村務公開製度,建立健全了村民約、“一事一議”、“民主評議”等製度,切實將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及時向群眾公布。三是實行財務公開製度。定期公布收支情況,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不斷提高財務管理透明度。
該村為貧困地區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思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借鑒。
五、貴州省貴陽市阿栗村
阿栗村位於貴陽市東郊,距貴陽市中心9千米,其中耕地129302畝,9個自然村寨,12個村民組,981戶2992人。阿栗村是一個典型的城郊農村,山多地少,經濟發展受到一定製約。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村民們的積極參與下,阿栗村緊緊圍繞科學種植楊梅,調整產業結構,開發生態旅遊,走出一條城郊型生態旅遊之路,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59元,每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戶占30%,1萬元的占90%,還有部分農戶純收入達到1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該村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包括:
1.“科技楊梅”開辟致富路。1990年正式投產並籌建了阿栗村的,在市、區農委、農行的大力支持下,爭取貼息資金22萬元,開始了3000畝楊梅大開發。目前,阿栗村種植楊梅已達8000畝,其中7000畝是科技楊梅,每年楊梅產量達到100多萬公斤。阿栗村90%的農戶靠賣楊梅的收入修起了新房,購買了家用電器。
2.抓機會調整產業結構。區政府、辦事處和村民們一起研究製定了阿栗村新農村建設規劃。確定了以發展生態農業,建立優質、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生態觀光農業為重點,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元化農村經濟。一是按照生態第一的思路,打造“豬——沼——果”產業鏈,將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起來,利用豬、雞糞等有機肥料栽培果樹,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產業之路,建設優質水果和無公害蔬菜基地。二是以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業為方向,建設母豬繁殖基地。三是依托楊梅品牌,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將擴大楊梅種植麵積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在阿栗楊梅園區建成情人穀景點,吸引大量遊客,刺激楊梅消費。
3.多渠道解決營銷難題。阿栗村的水果一部分用於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另外一大部分通過營銷賣出去。阿栗村瞄準市場,多形式、多渠道做好楊梅銷售。一是舉辦楊梅節。已成功舉辦了5屆楊梅節,擴大了阿栗村科技楊梅的知名度。二是組建營銷隊伍。從1999年開始,在楊梅成熟上市期,將鎮農辦、旅遊辦的工作人員抽調出來組成臨時楊梅營銷隊伍,負責到貴陽市區、廠礦單位發送楊梅訂單,負責組織送貨上門。2000年在種植大戶牽頭下,正式成立了阿栗村楊梅營銷協會,將村裏頭腦靈、信息靈的人員組織起來,專門搞銷售。村民自發組建、自願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協會會員各施其長,將60%的楊梅通過協會遠銷華南、華北等地區。三是發展楊梅深加工,興辦楊梅酒廠,拓展楊梅銷售渠道。四是多方籌措資金,建設楊梅批發市場。2003年,在市、區及街道辦事處有大力支持下,投入資金160多萬元,在楊梅園內建成楊梅銷售市場1萬多平方米,為規範村民有序銷售楊梅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4.造就新型農民。在楊梅興村過程中,阿栗村人十分重視科技知識的學習。近年來,村裏又組織村民到成都等地考察、學習城郊經濟發展的經驗。積極打造遠程教育和科技書屋兩大教育平台,積極開展農技培訓,已有2000餘人獲得綠色證書。阿栗村科技書屋擁有科技圖書1400餘種,並於2004年榮獲農業部“農業科技書屋”稱號。村裏還經常聘請專家下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生產,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建設優質種豬擴繁基地。
阿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旅遊經濟,使阿栗村經濟逐步壯大,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該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屬於產業帶動型模式。
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老城東門村
老城東門村位於吐魯番市城區東南,全村715戶,3200人,耕地5848畝,是一個以種葡萄和蔬菜為主的農業村。2005年全村集體收入140萬元,資產積累達23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71元,在吐魯番地區排名第一。老城東門村的發展致富的曆程,實際上是一個靠發展凝聚人心,村民們共同努力創造輝煌的曆程。
麵對人口不斷增加、耕地逐漸減少、發展資源匱乏的實際情況,老城東門村黨支部做出了實施整體搬遷的決定。按照“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服務一條龍”的要求,在312國道北邊5000畝戈壁荒灘上統一規劃了道路、居民區、耕地、學校、公園和果園。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該村已完成了19條鄉村道路和供排水管道建設工作,對105戶村民住宅區進行了統一規劃,家家蓋起了新房,平地起高樓,荒地變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