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不同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8)(2 / 3)

老城東門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包括:

1.堅持產業強村。1998年建起了23個無土栽培蔬菜溫室,種植了黃瓜、西紅柿、辣椒等普通蔬菜,以及草莓、櫻桃、溫室葡萄等高附加值產品。2001年從以色列引進了葡萄滴灌項目,並引進了全球紅、美國紅提等新品種,不斷提高葡萄種植效益。2004年利用多年撂荒的集體土地,建起了1500畝溫室大棚。他們采用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大力吸引投資者參與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轉讓、出租等形式盤活了村級現有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實現了存量資產的保值、增值,實現了集體經濟穩步發展。近幾年來,村裏先後建起了兩個吐魯番市最大的農貿市場和一個木材交易市場,辦起了旅社、酒店、印刷廠、榨油廠、福利廠。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積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厚實的經濟基礎。

2.注重抓好村民思想教育工作。引導村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膽創業”的精神,做到“三勤”(勤耕、勤種、勤管)和“三早”(早準備、早動手、早落實),走自我發展的路子。培養“雙強”型村幹部和“雙帶”型黨員,有重點地引進種田秀才、培養土地專家,發揮幹部、黨員和技術人員的帶動作用,調動村民學習新技術、依靠科技致富的積極性。目前,該村90%的村幹部已成為“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村幹部,有市級農業技術證書的村民達63人。

3.積極引導村民開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黨支部建立了黨員活動室、村民圖書室、娛樂室、青年之家、科技示範點、青年文化活動中心,為村民提供學習娛樂場所。村黨支部每年都組織致富能手、優秀黨員赴外地參觀學習,極大地調動了群眾趕先進、學先進的積極性。製訂出台了《村規民約》,規範了村民生產生活行為,倡導移風易俗,婚喪嫁娶簡辦、新辦等。

4.以改水、改路、改廁為重點,加大公益事業投入力度。2002年至2005年,老城東門村投資473萬元全麵完成了農村危房改造和新房建設任務;投入資金460萬元修建了防滲渠;為185戶村民每戶補助2萬元,用於新居建設;每年投入525萬元用於新型合作醫療建設,覆蓋率已達到80%以上。

5.強化民主管理。建立“一事一議”製度,凝聚人心,共謀發展。凡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由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實施。為加強對村務及財務的管理,成立村務監督小組和民主理財小組,從源頭上堵住了財務管理的漏洞,增強了村務公開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村組幹部自覺用規章約束自己,誠心誠意接受村民群眾監督,嚴格依法依規辦事,保證了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密切了幹群關係。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老城東門村的產業越做越大,農工商一體化發展,人心越來越齊,全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充滿了信心。

七、陝西省旬邑縣

作為一個總人口27萬,其中農村人口占92%而又沒有什麼工業的農業縣,陝西省旬邑縣經過反複的調研論證,確定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幫助農民增加來自農業內部收入從而實現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生活富裕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旬邑長年幹旱少雨,雖不利傳統農作物的生長,卻是優質蘋果得天獨厚的種植區域。在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上,他們認為關鍵的是要“打優勢牌,走特色路”。旬邑縣的優勢是蘋果,特色是蘋果,進一步增加收入、加快發展的潛力和希望也是蘋果。隻有把蘋果產業堅持不懈地做大做強,使蘋果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搖錢樹”,使果園真正成為群眾奔小康的“綠色銀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有可靠的經濟支撐和保障。為此,他們提出了“果畜勞務富民”的思路,即確保農民人均有一畝半蘋果,戶戶有一個畜牧養殖項目,戶戶均有一人勞務輸出。大力發展“果、畜、沼、窖、草”生態農業,生產綠色有機蘋果,實現以果促畜、以畜養果。至2005年底,全縣蘋果總麵積達到35萬畝,總產值255萬噸,畝均收入2760元,果農人均蘋果收入2326元,蘋果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80%以上。

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該縣清醒看到,單依靠蘋果種植,農村經濟隻能在一個低層次徘徊,要想經濟騰飛,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蘋果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他們投資13億元發展果汁加工項目,全縣建成大型氣調庫10個,總儲量達到21萬噸,加上群眾自建土庫,僅蘋果儲藏一項群眾可增收9300萬元,蘋果已成為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蘋果產業的發展也有力地帶動了農村勞務、儲運、加工、包裝、餐飲等二、三產業迅速發展。一批套袋廠、發泡網廠、紙箱廠等紛紛建成。通達果汁、北山果業、眾望草業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產業化程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