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宗族移民敘事中也有非軍事移民的類型,但也往往把祖先上溯至一位中原的顯赫人物。如天柱八甲楊氏族譜記載,天柱八甲楊氏為隋文帝楊堅長子楊勇之後。宋朝時有楊邠,與平章左右兼理朝政,為政專務苛細,後以過於專恣,被皇帝所殺。族人子弟為避免被滅族,潛身遠隱。邠子葵,易楊姓為錢姓,埋跡武陵之青魚灣,扁舟垂釣。延至元代,複還原姓。祖籍江南應天府鳳翔縣人,家住劍閣樓前豬市巷。葵生礪,礪生發,發生再琳,再琳生子魁。魁生四子:拔章,洞天,天平,虎威,由湖南靖州飛山腳移居天柱邦洞中高野、岩腳寨居住。明洪熙元年(1425)於黔省聚坳會劈古器分與四子,長房拔章始居下高野;二房洞天始居藍田黃家寨;三房天平始居杞寨;四房遷湖南芷江四路銅鼓寨。
下麵一則羅氏族譜序言則敘述了一段民間自由移民墾殖的故事:
始祖則公遷居吉安府吉水縣螺係巷土地祠邊,乃世族也。……追憶我良公曠觀宇宙,遍閱列國,聞得湖南黔境地腴煙稀,指手安界,插表管業。爰是謀於妻曰:唯離江西梓裏,水行乘舡,山行乘輦,擇地而遷焉。來自永樂二年,先落業靖州天柱下寨,後徙波洲、晃州、長茅嶺、侯家灣、九牙楞寨等處。斯時也,樹林蔭翳,罕有煙村。熊羆異夢,嵩嶽降靈,產生一子。婆思井水,聞得田雞聲,因語公曰:此鳥居屬水邊,爾往觀之。公經過荒田三丘,果有井泉,因名其子為三田保。故子孫不食田雞,懷其德也。
該段敘事敘述了羅氏漢族先祖由江西移民湘黔,篳路藍縷的創業經過。
上述兩個敘事中提到的祖籍“豬市巷”“螺係巷”是清水江流域家譜中比較常見的移民文化符號,相似的還有“朱市巷”“珠市巷”“豬屎巷”等稱呼。以江西泰和縣朱市巷的說法最為普遍,另外還有江西豐城縣豬市巷,福建福州府豬市巷等說法。當代有些家族重修家譜時,曾派人到江西泰和縣和豐城縣等地尋找豬市巷,但都以失敗告終。豬市巷的傳說,是土著族群利用移民文化資源建構的漢族祖先記憶,是對漢文化認同的表現。“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尋求身份正統性的一種文化手段。換一種角度來說,這亦是區域社會逐步建立國家認同的一種強烈表現。”
四、苗侗宗族的家法族規
苗侗家譜中所載的家規、族規、族訓或祠規等行為規範以“孝悌忠信”為核心,家法與國家法互為表裏、相輔相成,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正如錦屏縣茅坪《龍氏族譜》載:“嚐聞國有法,家有訓。國無法無以撫馭斯民;家無訓無以倡率子弟。如我等家族人丁繁衍,良莠不齊,邇年有失教育,野蠻性成。少壯之輩素行不法,往往嗜酒猖狂,欺犯尊長,好勇鬥狠。家長無以管束。父不父,子不子,殊失綱常大義。倘不為極力整肅,竊恐養癰成患,害伊弗底。有心世道者欲振興地方人心風俗,必自整肅家規始。”苗侗家譜的家規主要對個人與國家、宗族內部、家庭內部、鄰裏之間等關係範疇以及個人修養等行為進行規範。其核心的內容是對族權和夫權的保障。
(一)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主要要求宗族成員忠誠履行上交皇糧國稅的任務。天柱《袁氏族譜》說:“凡食王之毛,當輸王之賦。賦能應期早完,不惟免追呼之擾,亦以昭忠愛之心。況兆民之職,在盡力南畝,以供國賦。我族伯叔兄弟,誠急公奉上,即囊橐無餘,以安然快樂。”
(二)宗族內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