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漢苗邊界:清代清水江下遊的宗族建構與國家認同(2)(2 / 3)

上述敘事已經把祖先神化,超越了正統曆史的寫作手法。但它塑造的是一個忠君報國的英雄形象,它不僅不會引起王朝地方官們的反感,反而是他們推行禮治,化民成俗的寶貴題材。於是,把傳說人物神化並受朝廷諡封為王侯的事例在王朝時代便不足為奇。下麵飛山聖公楊再思也是一例。

作為湘黔邊另一大姓的楊姓大多自稱是唐末五代十峒首領楊再思的後代。“蠻酋”楊再思於《新唐書》、《舊唐書》及《五代史》等正史都無記載。相傳楊再思為唐末五代人,其父楊居本戍邊敘州(今湖南黔陽、會同、靖州等地),撫五溪“蠻地”。楊再思十四歲即隨父征戰,屢建奇功,後唐時授誠州(今湘西南靖州)刺史,號稱十峒首領。宋朝時,楊再思被朝廷諡封為英惠侯,並成為飛山廟的神主,逐步被認同為湘黔邊數百萬楊姓族人祖先。但是,對於楊再思其人其事,已有學者提出了質疑。有學者認為,以十峒首領和誠州刺史形象出現的楊再思史無其人,他隻是宋代以來飛山地區楊氏家族傳說中首先創造出來的精神領袖和宗教形象,這個形象後來又被曆代地方官員加以利用並不斷粉飾,最終演化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飛山聖公。

敘事二為天柱楊姓的另一種祖先移民敘事,該段敘事半虛半實。前半段敘述的是明朝宣府總兵楊洪的事跡,《明史》有《楊洪傳》。楊洪一生都在北方抗擊蒙古騎兵,戰功卓著,景泰二年(1451)八月病死於京城。而天柱白市楊氏族譜卻說楊洪移鎮湖楚峒蠻,死於湖南城步縣。再者,《明史》裏也沒有一個在湘黔做總兵的楊洪。此楊洪很可能隻是當地楊氏宗族中一位比較有影響的人物,其後裔用北方楊洪的事跡附會到他身上,把他塑造成一位“平苗”的英雄。該家譜序言中還有一篇歌頌楊洪的韻文:“楚黔螻蟻,大邦為仇。粟秕苗莠,奉命鋤耰。礪乃鋒刃,鍛乃幹矛。三軍赫赫,如貔如貅。四牡冀冀,有駱有騮。風雲變幻,山海生愁。蠻夷俯伏,寇賊依投。功成大業,績著勳猷。回都複命,城步仙遊。”這樣,一位“平苗”的漢族祖先的英雄形象便樹立了起來。

《天柱弘農楊氏通誌》對楊洪的敘事則是另一個版本:“楊洪,字與祿,生於元太宗六年(1234)。元代中期,廣西、黎平苗叛,靖州失陷。楊洪由侍郎督兵定亂,次第剿滅。由於平蠻有功,授指揮使(正三品)之職。後出鎮八蠻九洞溪口(今天柱渡馬),湖南武崗州、黔陽司等地,娶吳氏,再娶江氏,生四子:萬朝、都朝、進朝、晚朝。”兩種敘事版本中楊洪的生年相差一百多年,官職也不相同。且對其官品的理解也有歧誤。比如該敘事說楊洪由侍郎督兵定亂,有功而授正三品指揮使。而實際上,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怎麼有功後才授指揮使。且元朝行省無指揮使一職,明朝的省級最高軍事長官才是都指揮使,為正三品,而指揮使的官品還要低。今天柱白市楊氏宗祠外有楊洪夫人墓,其墓誌銘則說楊洪是明朝正二品總兵。實際上,明朝總兵並無固定品秩,清朝的總兵才是正二品。可見,從“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角度來理解,家譜中的祖先敘事更多表現為修譜者對曆史記憶的想象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