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獲鹿清代編審冊 河北省檔案館藏(石家莊)。該館所藏獲鹿縣清代檔案共1909卷,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是獲鹿縣《編審冊》。清康熙初年,廢止了明代以來的黃冊製度,而在南北各地普遍實行了編審製度。編審冊遂成為清代前期官府征調賦役的基本冊籍,按製每五年編審一次,南方以裏甲為單位,北方則以社甲等為單位,仍采用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式,詳細登錄各戶戶丁、事產,田土買賣推收,科則稅額及其變動情況。現存獲鹿編審冊檔案,起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止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時間長達65年;涉及當時獲鹿縣18個社中的17社,全縣181個甲中的139個甲,達四分之三強。現存總計近五百冊,保存完整的有二百三十餘冊。這一長時段、大範圍的農村各戶事產及戶丁的登錄檔案,所載資料十分難得,備受學者關注。其對於經濟史、社會史等諸多領域研究價值不言而喻。
浙江蘭溪清代魚鱗圖冊 蘭溪市財稅局收藏。清同治年間編造、民國時期補造。蘭溪地處浙東,曆史上曾多次攢造魚鱗圖冊。清鹹豐末年,太平軍占領蘭溪,縣衙被焚,冊籍不存,清政權恢複後於同治年間重新編造。至民國時已有不少損佚,又加以補造。蘭溪魚鱗圖冊現存746冊,缺74冊,載有清同治時期蘭溪城鄉35個市鎮159個圖冊土地經理等情況,所存仍達原冊籍的九成。魚鱗圖冊是宋代以後官府經理土地而攢造的冊籍,它以田土為中心,以縣為單位,按《千字文》順序編造,詳載每塊田土的土名、類別、四至、圖形,畝步、麵積、稅額,以及業主、分莊、佃戶等等,成為登錄土地相關資料的原始檔冊。各地遺存的魚鱗圖冊總計雖有數千冊,但多零散而不完整,作為一個縣範圍整體性遺存下來的,迄今發現隻有兩個地方,一是徽州府休寧縣魚鱗圖冊,達千餘冊;另一個即是蘭溪魚鱗圖冊。它們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土地製度、產權所有、租佃關係等較為完整的第一手資料。
福建明清契約文書 主要收藏在福建師範大學、廈門大學和福建省博物館。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收藏的契約文書,為1958年以來從該省許多地區搜集而來,總數近五千件。其中少量屬明代文書,大部分為清代文書。文書分布的地區涉及閩中、閩東、閩南、閩北等福建大部分地區。主要類型有土地、山林等典賣契約、租佃契約、借貸文書、經濟合約、人身典賣文書、家族財產與婚姻文書、經濟訴訟文書等,此外,還有一些文書群,即其中一些文書相對集中於某縣某一都裏,或集中於某一家庭,或集中於某一塊田地山林,更具研究價值。這批文書既顯示了明清時代一般的契約程式和內容,也鮮明地反映出明清福建地區社會經濟方麵的一些特點,如找價之風尤甚,一田二主廣泛存在等等。廈門大學曆史研究所和曆史係所藏契約文書,亦為1950年以來,從福建廈門、泉州、閩北地區、壽寧縣及其他市縣搜集的各類民間文書,近三千件,所屬時間自明萬曆年間迄20世紀50年代。文書種類以買賣、租佃等契約文書為主,還有數量較多、時間集中且歸戶性很強的警察捐收據及工業捐稅收據等,成為該地區捐稅史及工商業發展史研究的珍貴史料。
上海道契 上海檔案館收藏。總計三萬餘號。道契是清朝後期上海、天津等地的地方政府簽發給外國人租地經商和居住的地契,因由“道台”簽發,故稱“道契”。“道契”為中英文對照,詳細標明該地塊原中國業主姓名、地理方位、承租該地塊的外國人名或企業與機構名、租金等,並記錄地塊承租權轉移的經過
及性質。上海“道契”簽發曆經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直至民國時期。是研究租界史、房地產史、土地關係史、城市史、經濟史、社會史、法製史等的珍貴資料。
四川南部清代縣衙檔案 四川省南充市檔案館藏。計18070卷,約十萬件。
南部縣衙檔案,上起順治十三年(1656),下迄宣統三年(1911),涵蓋了有清一代。該檔為南部縣正堂所屬各房在公務活動中形成的各種文件材料,包括該縣同上級、下級和平級衙門之間的往來公文,處理各種公務的相關文件、資料等等,種類齊備,名稱繁複,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宗教、文化、教育、外交等各個方麵,實為清代縣衙行政管理活動的一個全方位記錄。其整理先以十朝分排,再以吏、戶、禮、兵、刑、工、鹽等七房分列,基本保留了檔案的原貌。因其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被譽為“地方文獻寶庫”。該檔案係現存最完整、最係統、時間跨度最長的清代縣衙檔案,已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