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明清地方文書檔案遺存述略(3)(1 / 3)

徽州文書 主要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和經濟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南京大學曆史係資料室、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檔案館、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伯山書屋、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安徽省黃山市博物館以及黃山市屬各縣博物館、檔案館等單位。徽州文書的麵世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後,流落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徽州人開始把一些契約文書拿到市場上出售。當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方豪先生在南京即購到一批徽州文書。之後,他以“戰亂中所得資料簡略整理報告”為副標題,將其整理與研究的成果共12篇報告,發表在1971—1973年台灣複刊的《食貨月刊複刊》。而徽州文書的大規模麵世則是在1950年代。契約文書本是官府或民間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直接產生的文字資料。宋代以後特別是明清時代,徽州已是可與蘇杭相比肩的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之地,公私交往頻繁,產生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契約文書;徽人健訟,契約意識很強,動輒寫立字據,並加以珍藏;其地山限壤隔,戰亂較少;徽州宗族發達,世代相承不斷,多個世代積累的文書以人戶為中心而被保存下來;以上這些成為徽州地區有大量的契約文書被遺存下來的根本原因。1949年以後,在時代變遷這一大背景之下,特別是當土地改革運動結束之後,曆史上原本作為物權書證或交易憑證的契約文書,已失去了它的法律效用,一度從家珍變成了“棄物”,被當作廢紙賣給造紙廠,開始大量麵世。這引起了有關領導和有識之士的關注。於是開始組織收購和從造紙廠中進行挑選搶救,然仍有相當大數量的契約文書被作為造紙原料毀掉了,被搶救出來的隻是一部分。當時在徽州本地收購徽州文書的,主要是由餘庭光負責的屯溪古籍書店進行的,而後轉給北京的中國書店售給各收藏單位。亦有收藏單位到徽州直接收購的,然數量有限。這一搶救和收購活動延至1960年代文革之前。1980年代以來,隨著徽學研究的興起,徽州文書的麵世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單是1990年代之後各單位及個人新收藏的徽州文書總計就在20萬件以上。現在仍有一些契約文書收藏在徽州地區民間,尚未發掘出來。徽州文書的類型大量屬於民間保存的契約文書,官府冊籍隻占少數。主要有土地買賣契約、佃約、合同、鬮書、祭祀簿、置產簿、商業賬簿、賦稅憑證、魚鱗圖冊、訴訟案卷、會簿會書、便用雜字、信函書劄等等。其特點是數量大,有學者最新估計徽州文書的遺存總數在五十萬件左右;種類多,涉及基層社會各個方麵;跨越曆史時代長,從宋元直至明清民國時期,特別是明、清、民國各個朝代都有大量文書遺存;其中不乏多個種類的珍貴的文書檔案,更有數千冊簿冊類文書,研究價值極高。

山東曲阜孔府明清檔案 山東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原為保存於曲阜衍聖公府的文書檔案。孔府之中本設有典籍官,專門保管文書冊籍。原孔府檔案分朝賀、承襲、奉祀、查修、宅基、地畝、人丁、詞訟等二十八類,按《千字文》順序編號。1956年,曲阜文物部門在南京檔案史料處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協助下,對孔府各廳房的檔案資料,進行整理、裱糊,重新分類、編目,至1959年基本完成建檔立卷工作。該檔案上起明嘉靖十三年(1534),下迄1948年7月,按年代分為明代、清代、北洋軍閥時期、國民黨時期等八個階段。又按類別分為襲封、宗族、屬員、祭典、土地等十二大類。共九千餘卷,計二十餘萬件。孔府檔案保存有曆代帝王對孔子及其後裔的封爵賜土文件;宮廷、官府與孔府的往來文書;衍聖公朝覲、奏折、表文;孔府祭田、學田契約;祭祀籌辦及禮儀賬冊;租銀及開支賬簿;官屬員役冊籍;佃戶抗租、抗差等各方麵檔案資料。內容十分廣泛,保存基本完整。這批檔案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時間跨度最長的貴族私家檔案,是研究孔氏家族史及中國封建社會諸多方麵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