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大理國和交趾的互市貿易中,宋朝也是多方提防,盡顯小心。慶曆四年(1044),北宋因在黎州購買的馬匹優劣相雜,仁宗詔“擇不任戰者卻之”,益州官吏認為此舉可能引起當地民族“失望侵侮”釀成動亂,於是“率如舊製”。紹興六年(1136)大理國進馬一千餘匹、象三頭至富州,廣西官府竟以“今春買馬已足,別無買馬錢物在寨”為由拒絕,高宗知後怕因此引發大理國之不滿,於是詔令“廣西帥臣更切相度,無他意,即令提舉買馬官多方措置收買”。同時又不惟小心地“令帥司密切指揮,經由沿邊供職官等,至時暗作堤備,不許張皇,引惹生事”。為了避免“黷貨啟釁”,宋朝也嚴禁官吏參與互市,買馬官也是常擇“謹密可信之士,勿遣輕儇生事之人”,且要“常切機察,不得因此致生邊患”。因此,在開市之前,首要之舉便是“置寨立關,傍引左右江諸寨丁兵,會合彈壓,買馬官親帶甲士臨之,然後與之為市”。宋朝還嚴格控製與大理國的互市地點。如至道元年(995)太宗“隻令於黎州賣馬”,不許重開嘉州舊路;政和年間宋朝便以“虜情攜貳,邊隙寖開,非中國之福”為藉口而拒絕在大渡河外置城邑以便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自杞由南丹驅馬直抵宜州互市,南宋帥司戒之“後不許此來”。後宋朝又以“宜州近內地”而罷開宜州邊市之請。孝宗淳熙八年(1181)羅氏鬼國至沅州互市,宋朝政府“說諭自今不須前來市馬”,並將與之有關的官員通統予以處置。宋朝對與交趾的互市也提防甚嚴。大中祥符二年(1009)黎誌忠求互市於邕州,真宗認為:“瀕海之民,數患交州侵寇,承前止許廉州及如洪寨互市,蓋為邊隅控扼之所。今或直趨內地,事頗非便。”於是詔令本道以舊製回複交趾。熙寧年間,廣源州劉紀請求在太平寨“置和市”,邕州知州陶弼就曾以“蓋交人之謀,將出入省地窺虛實”為藉口,極力反對在太平寨設置埠頭互市,並向樞密院上書數千言,斷言在太平寨設和市必“將產患無疑”。政和末,又詔以交人自熙寧以來,全不生事,特寬和市之禁。
為了遏製大理國和交趾,宋朝積極經營廣西。宋代廣西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邕境極廣,管溪峒羈縻州縣,峒數十。右江直西南,其外則南詔也;左江直正南,其外則安南也。自邕稍東南曰欽州,欽之西南接境交趾,陸則限以七峒,水則舟楫可通。稍東曰廉州,廉之海直通交趾。”因此宋朝對廣西的經營就相當重視。首先是設置州縣,遏製大理國和交趾。“廣南西南一方,皆迫化外。今甲邕、宜、欽、廉、融、諒州、吉陽、萬安、昌化軍、靜江府,係沿邊。柳、賓、貴、橫、鬱林、化、雷,係次邊。總廣西二十五州,而邊州十七。靜江屬縣半抵徭峒”。廣西這些沿邊、次邊和徭峒之地在非常時期就成為宋朝抵製大理國和交趾的天然屏障。為了加強對大理國和交趾的防禦,宋朝極力增強對廣西的軍事戍守。鎮壓儂亂之後,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廣西的經營和統治,特別是提高廣西的軍事防禦能力。宋朝詔令狄青分廣西為邕州、宜州、融州三路,邕州等守臣兼本路安撫都監或兵馬都監,於桂州設經略安撫使以統之;又招募兵員以補充忠敢、澄海、雄略等軍,增足諸軍舊數,以加強各地兵力,其中,四千員屯邕州,三千員屯宜州,兩千員屯賓州,五百員屯貴州。為保證各地軍糧的供應,宋朝又詔令運輸全州、永州、道州的糧食至各軍。英宗至平年間廣南東西兩路共屯兵5.1萬人,其中廣西所屯約有3萬左右,數量超過南方諸路。何況廣西“邊麵闊遠,羈縻州數十為國藩蔽,峒丁之強,足以禦侮”。為此,宋朝極力建設民兵組織,如治平二年(1065),建立邕州峒丁;熙寧二年(1069年)在左右江地區設提舉左右江峒丁司,“撫禦峒丁首領”。另外,還有土丁,“宜、融州土丁萬人,索號得力。”正是由於廣西各羈縻州的地理優勢和各種軍事力量之強,宋人才說“欲製大理,當自邕管始雲”。而治平年間,陸詵巡邊至邕州,召見了各土州、縣、洞的長官,檢閱數萬壯丁,整頓壯丁組織,為此交趾甚為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