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4)(3 / 3)

2.加強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文化課程建設和師資培訓。

首先,要組織專家和學者對繞家楓脂染特色工藝和“呃嘣”大歌進行整理,將繞家的特色文化資源引入教材中;其次,加強對地方高校和繞家人聚集區中小學教師的民族文化素質培訓。有選擇的把特色文化傳承人請上高校講台,把中小學教師定期輸送到地區院校進行相關特色文化培訓。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擴大繞家族群文化的影響力;增強繞家人對本族群文化的認同感。內外合力促進特色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與時俱進,適當變革繞家特色文化傳承形式

文化是需要人來傳承的,如果不能為繼承者所接收和喜愛,無論這一文化有多麼輝煌的曆史都不可能被有效傳承下去。繞家楓脂染和“呃嘣”大歌原始的染織過程以及古老音調和平穩的節奏,與現代快節奏相比顯得古老、落後、守舊,不為年輕一代所接受。因此,必須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和審美認同,在不斷完善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民族的外來文化,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使之具有時代感,這樣才能使年輕一代所接受。例如參加“多彩貴州”音樂大賽作品繞家“呃嘣”大歌,在保留其音樂元素的同時,也進行了提升和再創造,從音樂的體裁、形式、風格、和聲、織體、歌詞等作了較大的創新改編,增加了舞蹈表演動作以及服飾的改良,讓人們不但聽到優美的呃嘣,還能增強視覺欣賞效果,使繞家音樂受到廣泛的歡迎;來自麻江縣白興大寨的繞家村民,帶著自己民族的故事、傳統文化、各自的家傳珍藏品,以及全村數十名手工藝人親手製作的精美刺繡和楓脂染等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來到貴陽,現場展示,讓特有的民族特色工藝走出“深閨”,走向都市,在市場中傳承創新。

(三)加強政策法規導向,健全傳承保障機製

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必須依賴一定的文化傳承機製來實現。當地政府可以現行方針政策為主線,出台對繞家特色文化保護的政策法規,例如保護文化遺產的鼓勵政策,建立傳承人製度和獎勵條例,使各級文化部門和鄉鎮、村寨行政機構有足夠的操作平台和空間,通過開展繞家特色文化宣傳和推介活動,評選優秀傳承人,並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等措施,激發繞家人保護特色文化的意識。在政府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開發、引導的同時,還要借鑒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保護體係,為繞家特色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

十一、結束語

中國是一個多族群國家,各個族群在繁衍生息中延續著本族群的曆史,並在曆史延續的過程中形成了本族群的傳統文化,積累了樸素的哲學思想和生產生活經驗,創造了族群神話傳說、宗教信仰、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在內的獨特而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因子不僅僅是一個族群在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賴以生存並長期維持生活的手段與方法,更是一個族群成員們的創造意識、審美價值的生動表現,同時也是區別於其他族群的符號象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放寬了對於民族宗教文化的限製,古老而神秘的繞家族群文化也獲得了複蘇與發展的機遇,一度興盛起來。隨著楓脂染工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繞家也越來越多的為外界所知,同時也積極開發利用自身的族群文化資源優勢。與此同時,也麵臨著諸多方麵的挑戰:一是族群文化主要靠傳統的口述受授教育模式傳承,這種傳承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再者,現代社會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社會流動性增強,繞家青少年多在外打工或求學,對於本族群文化的學習,缺乏興趣。

人類是實用主義者,總是選擇適應途徑來完成文化變遷中的種種衝突。所以,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存在著某種有效的選擇機製,它會拋棄沒有適應性的傳統的行為方式,並能積極選擇具有適應性的新的行為方式,並形成新的風俗。關於繞家族群文化今後的發展方向,各學者觀點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幾乎已成為共識,即:

傳統族群文化再生產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與族群文化如何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具有更為重要的研究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