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冬”儀式,這種原生性儀式形態,缺乏較為統一的信仰體係與儀式經典,同時也帶有分散性、自發性、民間性等早期宗教特色特點。這些特點,同時也構成了這類族群文化較強的隱喻性征。因而作為民族民間祭祀文化中的“隔冬”儀式在民族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有其獨特的、顯著的社會文化特征,也是繞家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誌之一。
(一)以“房”為單位的祭祀活動
繞家所謂“房”,因其概念借自漢族,自身又是一個有語言無文字族群,很難界定。但在該族群大規模改漢姓之前,存在著典型的父子連名製等文化現象。因此,本文的“房”,是指源於父係血緣關係,高於家庭的一種具有一定的血源性與互惠性的族群社會組織。
追溯“隔冬”儀式以“房”為單位,體現了這種氏族——部落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一個整體,特別強調內部的認同和本族群與他族群的區別。這是維係本族群生活和延續這個根本大事的兩個方麵。即在“隔冬”儀式的第一天也就是該儀式最濃重的部分,向逝去的祖先的祭祀活動,未婚女性是不能參與的,因為此時的她們是不被看成逝去的祖先的子孫的,所以就不可能祈求得到祖先的庇護。其次,“隔冬”儀式以“房”為單位進行,而非其他的社會組織形式祭祀。這一“房”群體皆源於同一支係,通過以“房”為單位的祭祀,得以在長期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中強化本群體的族群認同意識,適應不斷的遷徙生活而不被分散。借助宗教的思維來達到維護本族群生存的目的。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引導下,沒有所謂的個體和整體之分,隻有兩個世界之分:即神聖世界(祖先所居)和現實世界(群體所居)。
(二)“桃”文化的族群象征
在整個儀式場域中,除了祖先之外,始終伴隨“桃”這樣一個核心概念。在儀式所用物品中,除了雞肉、魚、糯米飯、香、紙燭等普通的祭祀用品外,較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桃樹枝及桃狀糍粑在這一過程中的應用,可桃樹在當地卻並不常見。對於筆者的這一疑惑,當地人較為普遍的解釋是,當年被官兵圍剿逃難的時候,在路上以桃為生,因此在相對定居的環境中為了報答對桃的救命之恩,在儀式中與祭祀祖先相並立。
通過查閱相關曆史文獻可知,《明實錄?成化實錄》卷一八○載:“貴州陳蒙爛土(治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境內)長官司張鏞奏,夭壩千賊賁果,自正統以來,侵占土地無已,臣嚐七疏請兵,而三司委官不為處決,乞調兵於今秋撫剿之。”民國《三合縣誌略》卷十三說:“夭家營,在城(今三都縣城)北四十五裏普屯街對岸,昔為夭壩土司之族盤踞其上,故謂夭家營。”這些文獻記載與河壩繞家村民曆史記憶的口述,再與繞家人的兩處主要聚居地聯係起來,在地圖上可以看出繞家先民有一條自都柳江流域向清水江流域方向遷徙的曆史路線。同時也可看出繞家祖先為維係其族群的生存與發展,其遷徙路線之漫長與艱辛。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用桃作為祭品僅僅停留在曾經以桃為食物的層麵上,是較為淺顯的理解。通過對其族群遷徙史的分析,“桃”在河壩繞家人的心中,並不僅僅是謀食的對象,而是族群曆史記憶的主要象征物,具有重要的族群象征意義。在漫長的曆史遷徙進程中,河壩繞家先民也不斷受到當時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為主導的複合型文化)的影響,在通過接觸這種複合型文化的過程中,又與本民族的傳統民族教育方式相結合,形成一種交互融合的新型文化發展狀態,在這一文化互動過程中,弱勢文化往往在文化的外部結構上服從於強勢文化的影響,以求得本族群文化的生存。但在文化的內核結構中,本族群文化仍占主導地位,並通過“隔冬”儀式這樣一個特定場域彰顯出來。而“桃”的象征符號也印證出這種儀式文化不是族群產生之初就發展起來的,而是在其經曆了不斷的遷徙、漂泊生活之後,所擁有的穩定環境之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緬懷祖先逃難時的艱辛並力圖保持與傳承自己族群文化一種獨特方式。
十、繞家楓脂染和“呃嘣”傳承發展的對策
以楓脂染和“呃嘣”為代表的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呈現著本族群的思想精華,積澱著厚重的曆史元素,無疑是值得深入研究並傳承發展的。“深入研究”自有民族文化工作者擔此重任;而“傳承發展”已非個體行為所能達至,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如何實現更好地傳承發展,以下三點建議權當拋磚引玉。
(一)學校教育是民族特色工藝和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1.發揮民族地區高校文化傳承功能。
當一個民族文化與教育呈一體狀態時,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延續;相反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教育成背離狀態時,其民族文化就容易解體。作為全國唯一一所民族類本科院校,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有責任和義務承擔起繞家特色工藝和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的重任。目前學院音樂係參照普通高等師範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把民族音樂傳承作為教學改革的方向,以發展本地域民族文化為基礎,突出地域優勢和民族特色,增設了地方音樂特色課程,其中,已將繞家音樂和其他民族音樂納入課堂教學,形成一套有利於本地區文化生態平衡發展的課程體係,讓當代大學生成為具有本民族文化素質的人才,從而使高校教育更好地滿足於民族文化傳承,更好地服務於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需求。但是可惜的是,楓脂染這一獨特的染織工藝至今仍未走進大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