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繞家人聚居地做過調研的民族文化學者文永輝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可靠。過冬節的最主要活動是祭祖,其他的活動都是烘托祭祖活動的,並沒有崇拜虎的儀式。文永輝介紹說,在調查中許興頂老人(男,77歲,據村民介紹,他是繞河一帶唯一的“鬼師”,精通繞家風俗)的介紹,繞家人在過冬節期間的祭祖禮儀很有特色,所使用的工具、擺設均十分複雜、講究,並且總是力圖恢複當年老祖宗們的生活場景。例如,魚必須是素煮的,因為當時祖宗們沒有油吃;盛魚必須用青菜葉,筷子用巴茅杆,因為當年不可能有瓷碗和竹筷;喝的湯是青菜水。每一支房均有一掌握祖宗的老者,稱為“保卦公”(又稱“祖宗老”)。每家在過冬節祭祖時,均須保卦公在場,於樓上中堂鋪矮桌,烹兩盤魚置於桌中,周置十二個碗盛酒,十二張菜葉盛魚,用籮裝糯米粑置於兩側,另須十二個小孩站在祭祖的矮桌周圍。請死去的祖宗吃飯時,燒六柱香,由“保卦公”念詞打卦,正卦表示祖宗已到,陰卦表示祖宗未到,陽卦表示祖宗到了但還未坐下,隻有打到正卦時,才可以請祖宗吃飯,燒幾張紙錢,由站在桌邊的小孩挑酒夾菜給祖宗吃(每個正卦挑兩次酒、夾兩次菜)。一共念十二卦後,請祖宗吃飯完畢,要送祖宗回家,先送遠親,再送最親的,這一過程也要燒紙打卦,隻有打到陰卦時才表示祖宗已回到家。送完祖宗後,拿兩尾魚、一些粑粑放在米筐中,再拿一壇米酒綁在扁擔兩頭,作揖後把板凳放倒(表示祖宗已經走了),燒三張紙,提起扁擔在紙錢上繞一下,表示送給祖宗的禮物。整個祭祖過程十分恭敬神秘,體現了繞家人對祖宗的敬重。
(二)新米節和鬧魚節
每年農曆七月的第一個辰日和八月的第一個巳日為繞家的“新米節”,為慶賀一年的辛勞和豐收,此時用糯稻煮上新米飯與魚肉祭祀祖先。
無獨有偶,在雲南的基諾族和佤族也有“新米節”這一節慶,而貴州黎平、從江、榕江等地的侗族則有“吃新節”。“吃新節”雖然在稱呼上有別於“新米節”,但從其內涵來說則無差別,都是稻穀豐收時,用收獲的果實祭祀祖宗。繞家人的“新米節”與基諾族、佤族和侗族的相關節慶是否有更深層次的聯係,本課題未作研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新米節”還是“吃新節”,不管是哪個民族,豐收節慶都和稻作文化有關,人們都希望在收獲的季節告慰自己的祖先,希望得到祖先更多的庇護,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鬧魚節”則是在稻穀孕穗揚花時節,這天各村寨村民們放下手中的農活,男女老少,一齊下河捕魚撈蝦,熱鬧非凡。然後大家一起聚餐。男女青年在這個歡快的節日裏,又多了一個尋機擇偶的機會。
九、“隔冬”儀式
在近三年內,繞家有老人去世,就要在“過冬”之前舉行隔冬儀式,以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進行,如這一房三年內有多位老人去世,就在不同的日子分別進行隔冬,每天隻能祭祀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後的三年內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形式和內容都差不多,但是第三年最為隆重。
“隔冬”這天,親朋好友寨鄰、全家族都要到場,就像平常辦酒席一樣,主人要宴請三天。前來參加的人不能送現金,隻能送雞(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雞,是女性的送母雞)、酒、糯米飯、肉、香紙、燭等。主要活動儀式有:掃墓、殺豬、打糍粑、開田捉魚等。
隔冬儀式由保卦公主持。午飯後先將客人送來的雞全部殺掉,整個煮好,取十二條魚煮好,並且不能剖開,煮酸菜湯一鍋。糍粑打好後,捏成桃狀,粘在一枝桃樹枝上,掛在堂屋左邊壁上(第一年七個,第二年九個,第三年十一個)。將左右親友送來的香燭堆放於大門外,滴上少許雞血,又一位老者將其全部燒完。在堂屋內,包括保卦公在內的寨中12為男性長者分兩邊坐好,麵前各擺放酒一碗,魚一條,糍粑一個,豆腐一條,熟糯米飯各一些,均分別用采葉盛著。用一大盆將煮好的整個雞盛於中央,在神翕前放置一雙高粱竿做的筷子,供祖先使用。
儀式開始,保卦公點燃香紙燭並念口語,每念完一節,就向地上擲卦,要擲出順卦為止,然後十二個人各呼“老人得去了”,就各取麵前祭物少許,丟在地上。如此反複共十二次,儀式方完畢。保卦公所念口語內容大意為:今天,我們為您進行隔冬,請您老人來享用豐盛的食物,您在上天之靈要保佑我們遠離鬼邪,並為我們送來錢米和子孫……儀式完畢,要取祭品各一份送至保卦公家中。由保卦公過後享用。下午,主人宴請賓客,席上,親友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劃拳、唱歌、跳板凳舞,鬧得越歡主人越高興。家族中的女性還要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有人要返家,寨中婦女要一路歌唱敬酒,送出寨外。第二天,沒了祭祖儀式,隻是吃喝玩樂,上午吃已出嫁的女兒拿來的東西,下午則吃每戶寨鄰煮好拿來的酒菜,以示寨鄰的團結。第三天上午,主人再次宴請賓客,親友陸續返家,主人要將一些糯米飯和肉等贈與親友帶回。至此,“隔冬”儀式正式結束,人們又恢複到正常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