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3)(1 / 3)

洗畢身後,撕三張冥紙蓋住亡人臉,象征亡人赴陰間不見太陽。隨即用竹編一個竹列,再用兩根三尺長的小木棍橫兜竹列兩頭,將亡人從柳床上提起放入竹列上,再重放回柳床,入棺時,連同竹列亡人一起抬入(棺旁由兩個老人抬亡人入棺)。待親戚都到場“演棺”後,即蓋棺,隨後用篾兩條橫拴棺木兩端,表示亡人赴陰間有三間房屋。入殮畢,把柳床和一小捆床草抱到寨外的大路旁火化。

5.開路。

保卦公帶領十一人開路,以其中一人站棺木頭部,頭戴開路帽,身披開路衣,手持大刀,眾人唱開路詞,開路詞有買水、買衣、買棺材、交豬、交雞、引路等十二首。據《都勻縣誌稿》卷五《地理誌?風俗》記載:“親喪則富者宰牛馬為祭,次者宰豬,貧者宰雞為死者開路。”若有殺牛、殺馬、殺狗祭祀的,加唱殺牛詞、殺馬詞、殺狗詞,保卦公還唱哭牛詞、哭馬詞、哭狗詞。頭夜按亡者性別來確定用大公雞或大母雞一隻,另加小雞兩隻,由保卦公手捏雞腳,唱完當夜的開路詞後,把雞在棺木上摔死丟出門。此後每夜必有一隻雞被摔死,摔死的雞分給女婿。如殺狗祭祀,則由保卦公牽狗繞棺念哭狗詞,念畢,將狗敲死丟在門外,讓別人收拾往別家煮吃,不得入喪家鍋灶。如殺牛、馬祭奠,保卦公唱完殺牛詞、殺馬詞之後,到抬亡人上山才把牛、馬拉到寨中的大道上,由保卦公領著孝子一邊繞牛、馬念哭牛、馬詞,一邊扯牛、馬毛放在手心,稱“還牛魂”。念畢,眾人將抬棺的“龍杆”放於牛背上,提牛鼻縛於杆頭,提“龍杆”另一頭,使牛頭翹起,牛頸挺出。此時,由一有聲望的母舅肩扛大砍牛刀迅速橫穿牛頸下,任砍牛頸一刀,後有得力青年以武力將牛按倒,再補刀殺死,不許接血,即剖烹食,以宴賓客。殺馬亦然。據說,繞家人死後不是到地府或升天,是到祖宗生活的地方,開路的目的是把死者的靈魂送“歸祖”,送到其他已經死去的祖宗那裏去,開路詞中說:“……送你到一宗、二宗、三宗……”故殺豬交三宗、殺牛交五宗,殺馬交七宗。因此,祭奠物品類別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死者在祖宗中的地位。而外麵死的人、凶死、未成年死的(男子十六歲以上視為成年,可“歸祖”,女子未出嫁死亡的一律不得“歸祖”)。可見,繞家人有不同他族的祖先崇拜和靈魂歸屬的觀念。

6.分花樹。

在抬亡人上山之前,喪家請保卦公分花樹。分別砍桃、李、竹三種生和幹各兩支小枝椏,用麻線捆係生和幹的小枝椏各以枝掛於棺木靠兩端的腰棺篾上,眾親屬撐傘背向圍棺,大兒媳和大女兒用雞籠裝一隻雞置於身旁。分花者肩扛砍刀,手持三根巴茅繞棺念分花詞。念畢,分花者取下棺頭上的生枝椏掛在雞籠上,取下棺下端的生枝椏放在大女兒的雞籠上,餘下幹枝仍掛在棺木上直至上山入土才取,有的還殺一條狗,用狗血繞棺撒一周。這叫分花樹,據說其目的是要將死者與生人分別開來,死者成為陰魂,陰陽從此分隔,與陽間的人不再相親相愛,也請死者不要再來打擾陽間的人。

7.出殯、安葬。

分花樹完畢,保卦公將雞蛋在地上擲破,將巴茅草往前丟,用力砍棺頭一刀,頓時,住家媳婦、女兒痛哭,嫁出去的女兒痛哭著往井邊躲避,眾人即抬棺上山。早在出門前,郎舅就帶領數人上山挖好井,井內橫壅兩道坎,也示亡人有三間房。出門時,要孝子跪著,抬棺從其身上過三回,據說這是因為原來繞河無橋,若要抬棺過河,須孝子跪河中當橋磴讓抬棺的人踩過河,如今則隻有象征意義了。抬棺行時,由郎舅用竹或杉樹皮點火在前引路,一人一路撒下“買路錢”,開路師找一人手持瓢裝水,撐拐杖和傘,隨眾人送至墳地,便繞棺三圈,把水潑出,瓢踩爛,棍踩斷,當即收傘扛於肩徑自返家,不得回頭,這也表示了一種與死者靈魂決絕的姿態。靈柩入井後,由保卦公喊魂,並用大刀砍斷係於棺上麻線,取出腰棺篾,眾人打好魚脊背後即回喪家就席,次日“複山”再壘砌墳墓。

8.吃敞壩飯。

抬亡人上山後,凡婦女均不得再進喪家的屋內就席,由喪家的家族婦女及緊鄰婦女們,以村中每條小巷為單位,每戶出米、菜各一斤做米豆腐,集中以一對水桶裝飯,一對水桶裝米豆腐,抬到喪家的院壩裏,夥同喪家飯菜一起招待女客,先吃完鄰家婦女送的,再吃喪家的,喪家婦女專門招待,不讓女客自己盛飯,所有婦女均站著吃飯,不能坐著,故名“吃敞壩飯”,席畢各自回家。

9.複山。

亡人入土次日,請郎舅、姑爹、女婿上山去壘墳。複山後,則把殺祭豬時留下的豬胸脯拿來宴請賓客,繞家稱“吃胸脯”。

10.做年。

繞語稱“埃顯”,繞家認為老人死後歸宗,要到陰間和祖宗相會,同樣也會過年。一部分人去複山後,喪家打幾升糯米粑,由保卦公和開路師念詞,請亡人和祖宗一起來家過年相會。做年的儀式和過冬時節祭祖的儀式基本相同。十二道詞念畢,由亡人兒子挑擔送至門外焚香化紙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