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隔年。
繞語稱“哈顯”,繞家人認為人死後想念家小,年年回家來過年,亡人活人相遇,雙方難舍難分。這樣,影響活人的正常活動。以後,隻請亡人來過年三次,再也不許回來。故此成為“隔年”,第一次是死後的做年,第二次稱為“做新年”,在亡人安葬後第一個繞家年(即過冬節)時舉辦,第三次稱為“除年”,在亡人安葬後的第二個繞家年時舉辦,此後不再舉辦。
總體看來,繞家人的喪葬習俗也是以靈魂崇拜為基礎的,盡管死去的人值得哀傷,但喪葬中的儀式表明,人死了,從此陰陽隔斷,其靈魂最好不要打擾生者。繞家人居喪不披麻戴孝,不貼孝聯,不作道場,一般停喪不會超過三天,也不選吉日,不擇地,不看風水,保卦公和開路師都不是專職的喪葬人員,也不會向喪家索要錢財,他們在葬禮中的念詞卻是代代相傳,至今仍存。比之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葬禮,繞家人的葬禮雖然程序複雜,但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薄葬”。通過上述繞家葬俗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雖禮俗各異,但非全無禮法,繞家人的葬俗中,自有其一套安頓祖先靈魂的思想、祖先崇拜的哲學。
七、繞家的崇拜與禁忌
(一)祖先崇拜
總體上,與漢族及其他民族相比,繞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很具特色的。繞家人在崇拜祖宗的同時也信鬼神,但它並不像漢族一樣,形成了天上、地上、地下三個世界對神明、祖先和鬼魂三種類型的崇拜和信仰體係。繞家人的信仰體係中當然也有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的痕跡,但相對單純,以祖先崇拜為中心,其他的神靈、鬼魂等信仰非常的薄弱,筆者未在繞河地區發現任何廟宇和很少自然崇拜痕跡即是明證。
或許是生活條件較差和文化水平較低的緣故,繞家人的祖先崇拜表現得與漢族也很不相同。香煙繚繞的神龕、神秘幽深的祠堂、高大巍峨的墳墓、厚厚的祖譜、複雜的厚葬、奢華的陪葬品、對祖宗墳塋風水的執著,這些漢族人祖先崇拜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繞家人對祖先表示崇拜的時候,統統都不存在。繞家人的祖先崇拜,內化在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太多的外在的物質的表現形式。新中國成立後,有些識漢字的繞家人家也開始設神龕,但在繞家人的祖先崇拜中,這些學來的東西大多,不過是一種擺設,平時他們不會在神龕上祭拜。每到重要的節日,繞家人還是習慣在他們的吊腳樓上堂屋的火塘邊放上矮桌,念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神秘的“念冬詞”,請祖宗回來吃飯。
繞家人祖先崇拜的另一個具體表現就是父子連名製,雖然現在繞家人由於上學、外出務工、政府人口統計等原因多采用漢姓、漢名,部分家庭甚而有類似漢族的家族譜係字輩,父子連名製作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曆史時期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現亦較為罕見,而在河壩地區至今仍然傳承著這一特殊的族群親屬製度,如在山腳寨一戶龍姓村民仍采用父子連名製,按輩分順序為龍阿報—龍銀報—龍祥銀—龍關祥—龍東關—龍景保東—龍妹景保。
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總是和其所處的社會和自然條件有關。筆者認為,探討繞家人的祖先崇拜的原因,有幾方麵值得重視:
1.繞家人口不多,傳說和記載中,繞家人在曆史上不斷遷徙,從江西輾轉到貴州陳蒙爛土(今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爛土鄉),遭到官府剿殺。後幾百年來與四周的水、布依、苗等族為爭奪土地和水源,爭鬥連連,不斷遭到驅趕,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隻有靠英雄的祖先才能維係著全族的生存,因此逐漸形成了對祖先的崇拜。
2.繞家人所居住的繞河地區山高林密、河穀幽深,與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並且由於曆史上繞家人人口少,相對是一個弱勢群體,並不斷與四周的民族發生衝突,形成了不與外族通婚的習慣,再加上與外族語言不通,導致繞河地區幾百年來十分的封閉,全族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麵的知識主要靠老一輩代代相傳,由此逐漸形成尊重老人、崇拜祖先的風氣。
(二)對虎的崇拜
繞家人信仰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全族祭樹,尤崇拜老虎,稱為“阿公”。筆者在繞河調查期間,就繞家人是否有虎的崇拜訪問了許多繞家老人,出乎意料的是,對於這一幾乎是定論的說法,當地繞家老人都不知道,他們自己更沒有崇拜虎的行為,也未發現繞家人崇拜虎的遺跡。
之所以會出現偏差,筆者認為可能是當年繞家人居住的地方偏僻幽靜,時常有猛虎出沒,繞家人的日常生活肯定會和這一猛獸有某種聯係,才對虎的崇拜。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野獸的大肆捕殺,原始生態遭到破壞,老虎已難尋蹤跡,對老虎的崇拜已隻屬記載。之所以將老虎稱為“阿公”,則應該是來源於繞家民間傳說《老虎廟的故事》,傳說有個叫“阿公”的繞家人,聰穎智慧,平時為繞家人抵抗強人,殺死了吃人的惡虎。阿公去世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紋石為神,搬石砌房為廟,名為“老虎廟”,把阿公當神來供奉,期望阿公世世代代保佑繞家人,以後人們就把老虎叫做“阿公”。從這一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繞家人對虎的崇拜,而是對“阿公”這一位遠祖的崇拜,繞家人之所以把虎喚作“阿公”,不是基於對虎的敬仰,而是用阿公的稱謂來驅除對虎這一猛獸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