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楓脂染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但是也麵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麵。調研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方麵原因:
一是外來文化的衝擊。方便的交通和網絡衝擊著河壩的本土文化,年青人越來越漢化,穿著的服飾已不再是土布衫而改成流行時裝,即使在隆重節日裏,也隻能看見年紀大的婦女著本族服飾了。楓脂染工藝複雜繁瑣,村民的被麵、桌布等生活用品也已逐漸被現代的商品所代替,楓脂染工藝製品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二是楓油的日益缺乏。“用於楓脂染的楓油出自附近的楓樹,但近年來,因為經濟發展需要,楓樹被當成雜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種植板栗等經濟作物,村民漸漸少了可采用的楓油。”調研時,貴州省鄉土文化社的楊海雄如實介紹。
三是從業人口越來越少。隨著楓脂染製品需求量的減少,如今在河壩村,隻有少數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人能從事織布、繪圖、點蠟花等技藝。而還能從事楓染的已是鳳毛麟角。
楊應勤老人的二兒子楊勳勇介紹:“從種棉花、紡紗、織布、磨布、繪圖、上楓油、染布、刮去楓油,整個楓染過程需要1年,我負責的是染布這個環節,手藝是從我父親那裏學來的。”寨子裏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成為染匠,必須是由上一輩的染匠親自指定。楊勳勇的手藝就是從父親那裏承襲的,當問他什麼時候傳給他的兒子,他卻一臉無奈,說沒這個必要了。後來他告訴我,因為沒多少收入,所以村裏已經沒多少人從事楓染了。這一傳統手工技藝正麵臨湮沒失傳的窘境。
四、繞家“呃嘣”
“呃嘣”是繞家特有的藝術形式,其唱腔獨特、深沉、雄渾、蒼勁,旋律古樸優美,富於動感,並以多聲部和音特點受到了省內外音樂界學者的關注。繞家世代以“呃嘣”大歌替代書本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傳承本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作為一種文化在培育民族審美意識、民族精神,促進民族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貴州省“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一舉奪得原生態演唱“金黔獎”,成為貴州少數民族音樂一朵瑰麗的奇葩。
省內民俗專家從現存的活體承傳分析,認為“呃嘣”的曲調應源於古代協力的勞動唱和及舞蹈的踏歌,是古代民族音樂的留存,具有民俗、民族研究價值,更具有民族音樂研究價值。“呃嘣”具有悠長、舒緩的律動特點,因此,其節奏速度較為自由,為了造成旋律的連續性和不間斷性,運用延長音、切分音等節奏節拍的巧妙鋪排,體現了呃嘣豐富的節奏感;曲式結構一般由相對應的上下樂句或多段體的句子組成,和許多其他的民間音樂一樣,“呃嘣”音樂也采用連接性的句間襯詞作為語氣、情感的輔助手段,因而形成獨特的風格。“呃嘣”分為兩類,一類是酒歌,另一類是情歌。酒歌分為:結婚嫁女歌、起房造屋歌、喜歡娃娃歌、桌凳歌、碗筷歌、酒壇歌,情歌分為:養蠶歌、賣線歌、野蔥歌、蕨菜歌、相思歌等。這些傳統的唱詞和即興演唱的歌詞,蘊涵著繞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貫穿著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凝聚著繞家文化的精髓,其深層的文化內涵與藝術表現形式緊密結合,形成了繞家獨特的音樂文化特征。
“呃嘣”通常在繞家人婚、嫁、造屋喜慶時演唱,一般由老年男性領唱。音樂音調與語言聲調相諧順和,歌詞樸實,注重口語化,句型結構特殊,多為六字句,但其音節不同於漢語習慣的四、三結構或二、二、三結構,而是二、二、二結構,唱法上很講究韻律,演唱中把句尾的字定為調,例如:媽依調(即尾音為i)、媽爸調(尾音為a)、媽鬆調(即尾音為ong)、媽血調(尾音為ie)、媽秧調(尾音為ang)與音樂中的調概念不同,如演唱媽依調中“每天每夜罵你,恐怕嫁不出去,可憐我的媽依”,把尾音落在“媽依”上,歸韻為“i”皆為媽依調,其他調以此類推。
通常“呃嘣”在酒席及辦酒主家中堂唱,人數一般在每隊八人以上,多多益善,有時多達五六十人,其聲音宏亮,場麵壯觀。繞家人辦酒(結婚、嫁女、造屋等)一般時間都在“過冬”節後第二天卯日,延續三天兩夜不散席,所以“呃嘣”也是唱三天兩夜。“呃嘣”的歌詞一般為六言絕句,與其他民族歌謠完全不同,在唱的時候,每句重複唱兩遍,第一遍由歌手唱前麵四個字,附歌手補充完整齊唱後麵兩個字,第二遍重複齊唱,韻調略有變更。每起音唱第一首歌時,第一句為“全部我們來唱”,即相邀預備的意思,然後才唱主題歌詞。每一首歌所需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男女老幼皆適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