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1)(2 / 3)

繞家人飲食以大米為主糧,喜食糯食,並以糯食作為節慶、互訪、待客、祭祖的禮儀性食品。副食尤喜食魚,魚是節慶祭祖和待客的必不可少的菜肴,還醃製幹魚常年備用。繞家人普遍喜好飲酒,均是自釀的燒酒和甜酒。繞家人殷情好客,凡有客人來,他們都會盡情接待。

繞家有賀客的風俗,一般有客時,一些親朋好友就會自帶酒菜前來陪客(男來男陪、女來女伴)熱鬧一番。客人吃飽後,主人又要向客人敬酒,最後還要一起共喝“合心酒”。敬酒要唱酒歌,這是婦女們的拿手好戲。整個堂屋洋溢著熱烈、豪放、歡快的氛圍。平時繞家男女老幼都喜愛“打平夥”聚餐,大家自備酒肉,婦女還須加豆腐,集中在一起用餐。筆者在河壩村調研時,就親曆了“打平夥”。大家圍坐在火鍋周圍,品嚐繞家人自釀的清澈甘冽的白酒,傾聽曲調平緩,但頗具韻味的繞家酒歌,其樂融融。

繞家服飾,新中國成立前,男著青土布長衫和對襟短衣,現男裝基本漢化。婦女仍穿青、藍大襟右衽衣,以帶為扣,褲腳、袖口繡三道花錦,盛裝時要穿上6件衣服,裏3件為一層,外3件為一層,二層為一套。穿全套時還另外加一件以蛋清漿過的花衣,每層衣服裏長外短,使之現出花錦,然後係繡花圍腰。下裝穿褲,腳蹬繡花船形高翹鼻鞋。婦女蓄碗頂長發,於後腦挽高髻搭蠟染花帕,少女佩楓葉耳珠,一般婦女佩耳形耳珠。

繞家有語言無文字。繞家人普遍使用繞家語,在與其他民族交際時使用漢語。

繞家人的口頭文學很豐富,分為傳說故事與詩歌兩大類。民間故事有《過繞年的傳說》、《新米節的傳說》、《繞家祭樹的來由》、《石斷地裂山崩》、《龍下海辟河改道》、《楊金穀力大無比》、《喬武率抗清兵事跡》等。詩歌為配曲而唱,一般為六言,句數不定,要求押韻並為平聲。詩歌有“送親歌”、“酒歌”、“苦歌”、“情歌”、“雜歌”等,此外,還有“開路詞”、“離婚對口詞”、“祭祖詞”等大量的詞。

繞家舞蹈以集體舞為主,最有名的是板凳舞,表演時手拿兩張輕便小板凳,按節拍互相撞擊,在板凳撞擊的同時,腳也往地上衝,發出整齊歡快的響聲,形成一種美妙的旋律,撞擊三下吆喝一次。此外,還有蘆笙舞、酒席舞等。樂器主要有蘆笙和嗩呐。從上可見,繞家的舞蹈和樂器明顯受到苗族的影響。

三、繞家楓脂染

2008年,繞家楓脂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繞家人獨特的染織工藝開始走出大山,受到世人關注。

(一)楓脂染的由來

關於楓脂染的來曆,河壩村82歲的楊應勤老人講,在很久很久以前,繞家的祖先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很容易引人注意。當時繞家人少勢弱,常受外族人的驅趕欺負。有一次,繞家的祖先被逐到一個很荒涼的地方,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不得不煮樹葉當飯吃。一天,一個婦女在煮樹葉的時候,不小心頭巾掉進了鍋裏,一會兒撈上來時染成了深藍色,而且怎麼洗也洗不掉。後來,大家覺得這種顏色特別好看,如果衣服都染成這樣,還不容易被外族發現,所以繞族同胞們都學著用這種葉子來染衣服。再後來,婦女們為了好看,又用楓油在布上點花,再拿去染,這樣衣服就更加漂亮了。從此,就開始了繞家婦女和姑娘們采用葉子汁染布料的曆史。

(二)楓脂染工藝過程

繞家楓脂染的工藝製作流程相當複雜。每年六、七月份,在楓樹的主幹皮層用刀斧劃出若幹道條痕,待流出楓脂後即取回待用。婦女在自織白土布或從市場上買的藍布上用筆繪出精美的圖案,圖案主要以花、草、蟲、雀、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等。然後,將楓脂和牛油大約按5∶1的比例混合(代替蠟),裝在一隻小土碗裏,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有少許紅炭火,以保恒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後,就用竹製小蠟刀(自製)蘸油複塗於畫好的圖案紋絡。待蠟幹後,送到當地染匠作坊浸染,然後取回拿到河邊漂洗、去蠟、陰幹,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圖案形狀迥異,布局飽滿而不雜,由於采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

(三)楓脂染工藝品的特點及用途

楓脂染工藝世代傳承,曆史悠久,手藝獨特。與其他民族的蠟染有所不同,楓脂染由於采用牛油和楓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蠟,在浸染的過程中,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蠟染成品上沒有冰紋的產生。因此,所製作成染布圖案清晰,紋路特別鮮明、樸素,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世代相傳所傳承下來的圖案,有著很高的審美、研究和收藏價值。據說,有很多來自省內外的蠟染廠家、學者及外國友人紛紛慕名前來考察,都對河壩村形狀各異的蠟染圖案和精美的楓脂染製品讚不絕口。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來到河壩村,收藏了該村的楓脂染工藝品四十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