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調查與研究(1)(1 / 3)

——以麻江縣河壩地區和都勻市繞河地區為中心

高勇

2010年12月7日,課題組成員高勇、李鋼濤、楊再豪來到麻江縣河壩村考察繞家“過冬”節。考察中,觀看了繞家蘆笙歌舞、鬥牛、爬山、摔跤等豐富的民族特色活動,在龍鳳鳴老人家了解繞家民俗文化,聽老人講述“呃嘣”大歌的創作。晚上,和貴州省鄉土文化社楊海雄一起,在白興大寨一戶繞家人家中感受“打平夥”氛圍,了解繞家飲食文化。2011年5月2日,課題組成員高勇和貴州省鄉土文化社楊海雄在河壩村老染匠——楊應勤家中觀摩楓脂染部分生產工藝,聽他講解楓脂染的傳承和現狀,走訪部分楓脂染手工藝人和染坊,對繞家族群文化作更深入細致的調研。

基於調查的實際情況,並結合有關文獻資料,筆者擬就麻江縣河壩地區和都勻市繞河地區的繞家人族群文化進行研究。

概述

繞家人是一個獨特的亞民族群體,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都勻市繞河地區(民間稱“上繞家”)和麻江縣河壩地區(民間稱“下繞家”),約15000人。由於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繞家人的族群文化帶有明顯的原生性特征。近年來,因繞家人楓香印染技藝(以下簡稱“楓脂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繞家“呃嘣”在2008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總決賽中摘取了原生態組“金黔獎”桂冠,這一族群才逐漸為外界所知。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位於清水江上遊,麵積24平方公裏,距縣城32公裏,原為河壩鄉,後撤鄉並鎮成為河壩中心村。河壩村下轄30個自然村寨,基本上是一姓一個村寨,如岩腳寨和平寨為龍姓、白岩寨為楊姓、團坡寨為曹姓,共846戶,人口約3500人,其中,繞家人約占88%,其餘為苗族、佘族、仫佬族、漢族等其他民族,是我省較為典型的多民族共生共居地之一。

本課題以麻江縣河壩村繞家人為主要研究對象,原因有三,一是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楓脂染”工藝,以麻江縣為申報地區;二是與都勻市洛邦鎮繞家人不同,河壩村由於遠離中心城市,獨處一隅,與外界的交往較少,因此當地的繞家人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三是在1993年開展的民族識別調查工作中,河壩村(當時為河壩鄉)繞家人被認定為瑤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河壩村的繞家人不再承認當年的民族認定,堅稱繞家人不是其他民族的分支,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因此,以河壩村為對象研究繞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更具代表性。

一、繞家,一個待定族群

繞家人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少數民族共同體,長期處於未識別民族狀態,較少受到外界關注。繞家人自居一地,與周圍的布依、苗、水、漢、東家人(現已被識別為佘族)等人口較多的民族和諧相處,但幾百年來,繞家人一直保存著其獨特的群體特征而沒有被同化。他們有獨特的語言,據1981年麻江縣民族識別調查隊《繞家語言調查報告》,繞語與木佬語相同的詞彙隻占2.28%,關係較遠;與東家語相同的詞彙隻占11.14%,其中包括了3.42%的漢語借詞,兩種語言也不能相互通話;與麻江的白午苗語有較大相近,不同的詞占40%左右,相同、相近、同源詞占60%左右,但仍然相互不能通話。此外,繞家人的建築、服飾、節日、婚喪禮儀、信仰等均有獨特之處,與四周的民族有很大的差別。

關於該族群的名稱目前相關的文獻稱呼並不一致,民族識別認定工作更是幾經周折。《都勻市誌》說:繞家自稱“育”,史稱“夭家”、“夭苗”、“繞家”等,是較早遷居這裏的部族之一。陳永齡主編的《民族辭典》認為是水仡佬,是仡佬族的一個分支;吳永章在《苗族瑤族與長江文化》一書中則仍以“夭苗”指代這一族群。

1949年初期,繞家人曾被認為是彝族,後來發現在語言和文化習俗上與彝族差別太大而最終未被確認。1981年,貴州省及黔南州政府有關部門對繞家人進行了民族識別調查,初步認定繞家人是少數民族,具體族屬未定。

1991年6月,貴州省少數民族考察團赴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考察了17天,認為繞家人與瑤族有很多相似之處。1993年2月16日,麻江繞家人被認定為瑤族並開了慶祝大會,但都勻的繞家人則堅持他們和瑤族有巨大差別,未予認定。

1997年,都勻繞家人代表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考察團再赴雲南河口進行考察,並於1997年6月18日提供考察報告認為繞家人與瑤族在族源及族稱、服飾、婚姻、喪葬、宗教信仰及圖騰、節日、住房結構及形式、語言文字禁忌和其他方麵存在明顯的差別。

2010年12月,筆者在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調查中,大多數繞家人認為自己與瑤族的差別比與彝族的差別更大,自成一族。繞家人的族屬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徹底解決。

二、繞家人的生活習俗

繞家人聚族而居,一寨一姓,一般不雜居異姓和其他民族。住房為吊腳樓,多為土木結構,以瓦蓋頂,以黃土夯築牆體,開間有三、四、五、六等幾種形式。但一般的樓房都是五間。樓上正中一大通間,雙開大門,門兩邊嵌著雕花窗子,寬敞明亮,稱為“堂屋”。堂屋左右各有前後兩個套間,設單門單窗,叫做“廂房”。堂屋和廂房前邊有一通廊,設有約1米高的一長溜欄杆。中間的堂屋平時做客廳,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兩邊的廂房,是一家的臥室;前邊的通廊,平時婦女們就在這裏挑花刺繡。樓下為畜圈、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