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阮籍的死亡思想研究(1)(2 / 3)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在道家的自然主義和相對主義思想影響下,阮籍理性地指出,“死生自然理”,生死乃是人類之自然。

阮籍在道家自然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提出“自然者無外,故天地名焉”,自然之外不存在另一個天地,自然即是天地,“天地者有內,故萬物生焉”。在阮籍看來,天地萬物與自然一體,《達莊論》曰:“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自然”,“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誰謂殊乎?”認為自然是至大無外、包容一切的,天地與萬物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在天地之間生長著的各種事物都屬於自然,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超出自然之外,也不存在不屬於自然的物。萬物的產生、成長都歸結於自然的力量,阮籍指出“昔者天地開辟,萬物並生,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陰藏其氣,陽發其精”。開天辟地之時,萬物都是遵循自然的性、情、精、氣一起生長起來的。

阮籍把人也歸結為自然的產物。阮籍認為“人生天地之中,體自然之形”,人生於自然,其身乃“陰陽之積氣”,其性乃“五行之正性”,其情乃“遊魂之變欲”,其神乃“天地之所以馭者”,故人與萬物、自然是合一的,人的一切皆非獨立於自然,因此人是一個純自然之物。人生於天地之間,在人的身上處處體現著自然的種種屬性,人的身體是宇宙間陰陽之精氣所生成,人的本性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元素——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本性,人的感情變化是精神欲望的變動,而人的思想則是自然支配人行為的馭者。人的身、性、情、神無不本於自然。

因而,人和萬物一樣,都要受自然秉性的製約。《達莊論》曰:“大均淳固,不貳其紀,清靜寂寞,空豁以俟。”混沌自然的惠施極為均等並且淳厚專固,沒有其他的法度,同時又清虛安靜寂寞無聲,空曠開闊並且廣大無際,善惡無人加以區分,對錯也不值得爭辯,所以萬物都能回歸各自的適宜而滿足各自的性情。自然界遵照一定的規則而運行,而這種規則是自然清靜的,宇宙萬物順自然而生死。阮籍由此指出“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取及也”,故人有生有死,死亡乃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時間在生命麵前是不可逆轉和不可重複的,連永恒的日月都跟著變化,“四時更代謝,日月遞差馳”,世間萬物莫不如斯,“視彼桃李花,誰能久熒熒”。

同時,在道家相對主義思想的影響下,阮籍提出人的生死是一體的。宇宙萬物之同異僅是一種主觀思維上的差別,“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則萬物一體也”。從其異看,萬物彼此相分,是具有差別的;但從其同看,天地一體,萬物在其內,其外無物,因而又可以說是無差別的。從宇宙宏觀的角度,指出客觀事物是“自然一體”,“萬物一體”。而人是自然之物,故“以生言之,則物無不壽;推之以死,則物無不夭”。自小說之,則萬物莫不小;由大觀之,則萬物莫不大。殤子為壽,彭祖為夭;秋毫為大,太山為小。故生死為一貫,是非為一條,嬰兒死亡,我們可以認為他是足壽,長壽老人的死亡,我們也可以把其看成夭折。

阮籍還從人的自然構成的基礎上來證明人的生死之一體。阮籍認為人的死生乃是“一氣盛衰,變化而不傷”,認為萬物由“氣”而存,其形異變化不傷其質同,其生死變化並不改變其“氣”之本質。因此,人死生在本質上是無差的,隻是“氣”發生了形式上的變化。阮籍還指出“大而臨之,則至極無外;小而理之,則物有其製”。從大的方麵俯視萬物,則看盡萬物而不言其外;從小的方麵審理萬物,則萬物各有其不同的形製;人生與死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但這隻是形製上的差別;就其本質而言,則皆自然也。別而言之,則須眉異名;合而說之,則體之一毛也。

這也就是說,在阮籍的心中,人生是短暫的,而死是無窮的。而人的“性命有自然”,生死乃是自然、無異的,因而阮籍教導人們長生與短生均循自然之規。應該說,這也正是阮籍實現生死超越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