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孫子兵學流傳與編注述略(3)(1 / 2)

除劉寅、趙本學外還有鄭靈、陳天策、李貴、周國雝、何守法、郭良翰、黃華暘等人的注本。由於這時期《武經七書》係統占主導地位,注《孫子》者多以《武經》為底本,《十一家注》本在相比之下,是被冷落了,但其刊本還是有的。這裏值得特別提及的,則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以及茅元儀的《武備誌》。戚繼光根據自己在浙東長期抗倭的實踐經驗對孫子思想多有發揮。例如他要求將帥“常察士卒饑飽、勞逸、強弱、勇怯、材技、動靜之情,使之如依父母”,如此才能“氣和”、“心齊”,“指呼如一人”。論賞罰,他說:“如該賞者,即與將領有不共戴天之恨,亦要錄賞,患難亦須扶持;如犯軍令,便是親子侄,亦要報施恩仇。”論軍紀,他又說:“殺敵隻是萬人一心,強者不得先進,弱者不得後退。如臨敵敢有一人非令進,即斬賊首得馬而還,亦以違令,軍法從事。”凡此種種顯然都是對孫子思想的新發揮。在其《止止堂集?愚愚稿》中,又對十三篇文字做了若幹解釋,如謂孫子“詭道”之說乃反映“詭其形以示敵,非在我治兵為將、存心製敵、發號施令俱要詭也”,就很有見地。他對孫子所抱的“師其意不泥其跡”的態度,無疑也是正確的和可取的。至於茅元儀,他在《武備誌?兵訣評》中對《孫子》也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意見。如謂《九地篇》“四五者”乃“此三者”之誤,就頗有見地。他對《孫子》的評語“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也可謂至理名言。

明代還有一部仿《孫子兵法》的軍事著作,即嘉靖萬曆年間何守法的《投筆膚談》。該書本《孫子》“遺旨”,也寫成十三篇,篇名與《孫子》相參,而文義則別,是以《孫子》思想為指導,結合曆代戰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看出了戰爭有“義”與“不義”之分,而且注意到了士卒的作用。雖然其中也夾雜一些“天命”之類的東西,但總的說,它在明人的軍事著作中也不失其為一部有價值的作品。

(六)清代孫校《十家注》的問世與孫子兵學的進一步繁榮

清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世人多以其為文化史上的盛舉。其實,它與秦始皇的焚書相同。秦始皇的焚書、曆代皇帝的聚書,清修《四庫全書》,其目的都在於統治思想,僅僅是變換手法而已。清修書時曾大肆搜索民間的藏書,而收入四庫的《孫子》隻有白文本(《武經》本)一種;收入《四庫》各書,凡被認為有“違礙”者都被刪改;不收入的,也有的被抽毀,有的被全毀。我們由此可以明白:為什麼明代的《孫子注》有那麼多,而失傳的數量也很大;甚至有些書外國有而我們本國倒沒有,有的書還要從外國倒傳回來。可見清代修《四庫》也是孫子兵學史上一大厄運。

《武經七書》(清康熙以後隻用三書試士)流行最廣的時候,也就是它流行最濫的時候;它流行最濫的時候,也就是它快要停止流行的時候。這個轉變的契機,就是孫星衍校《十家注》的問世。孫星衍以《道藏?孫子集注》為底本,以《通典》、《太平禦覽》為主要根據,對傳本各注家在編排時代上的混亂現象做了訂正,對十三篇文字也做了許多校改,並據《宋誌》改稱《孫子十家注》。孫校本乃近世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孫子書,其成就和貢獻自不容抹殺。其校說也頗有善者,如謂《虛實篇》的“出其所不趨”應改為“出其所必趨”,《勢篇》的“以碫投卵”之“碫”應從“段”作“碫”等,都是有價值的校說。孫校刊本,當以嘉慶二年究州本為最早,後又收入《岱南閣叢書》,鹹豐、光緒間也有幾種刊本,再後又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世界書局《諸子集成》本等。

除孫校本外,這時期的注本還有多種,如鄭達《孫子附解》、鄭端《孫子彙征》、魏源《孫子集注》等。王念孫、牟庭、淩堃、汪宗沂等也都有校本,惜多不傳。清末注家,可堪稱道者,唯黃鞏與顧福棠兩家耳。黃氏《集注》對十三篇文字提出不少校釋,雖不乏牽附之處,但善者亦頗有注。顧福棠的《孫子集解》多引外國戰史,並試圖用資產階級的觀點來解釋《孫子》,這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值得特別注意的則是於鬯,他在所著《香草續校書》中對十三篇文字共校訂了六十多條,其中有價值者頗不少。如解《作戰篇》“兵聞拙速,未睹巧久”雲:“孫子之意不過欲極言久之無巧,而非敢言速之無拙;蓋久必拙速必巧。然因過速而取敗者亦有之矣,是拙速也。而卒無因過久而巧者。兩者相較,究貴速不貴久,而豈有貴拙之意乎!”此實道前人之所未道,又如同篇“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曆來注家皆隨文衍義,故上下文意多有不通。而於說則謂“百姓”二字乃衍文,此雲“財竭”乃指軍中,非指百姓。如此,則問題遂得以完滿解決。不過,於說也有牽附之處,如謂《九地》“入深則拘”之“拘”應訓“健”,就是不對的。此外,葉大莊的《退學錄》(卷二)也校有十餘條,但較之於說,則不達遠甚。這裏需要補充的還有:王念孫校的抄本雖不可得見,但他的名著《廣雅疏證》卻多次引用《孫子》之言以釋古訓。古音韻學家江有誥的《音學十書》和姚文田的《古韻譜》,也均辟有《孫子韻讀》。這都是前所未有的。據上可知,由於以孫星衍、於鬯、王念孫、孫治讓等大師為代表的學者們的努力,清代的孫子兵學在文字校勘和訓詁上是有重大突破的,這是這時期的重大成就。這種成就就其對孫子兵學在其發展的意義上說,並不亞於漢代的編訂與宋代的“欽定”。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孫子兵學的發展既不能脫離各個時代的環境條件,也就帶著各個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