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萃,“王假有廟”。傳曰:群生至眾也,而可一其歸仰。人心莫知其鄉也,而能致其誠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能致其來格。天下萃合人心,總攝眾誌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於宗廟。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

祭祀之報,本於人心,聖人製禮以成其德耳。故豺獺能祭,其性然也。

8.古者戍役,再期而還。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複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遣次戍者。每秋與冬初,兩番戍者皆在疆圉,乃今之防秋也。

9.聖人無一事不順天時,故至日閉關。

10.韓信多多益辦,隻是分數明。

11.伊川先生雲:管轄人亦須有法,徒嚴不濟事。今帥千人,能使千人依時及節得飯吃,隻如此者亦能有幾人?嚐謂軍中夜驚,亞夫堅臥不起。不起善矣,然猶夜驚何也?亦是未盡善。

12.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係,收世族,立宗子法。

13.宗子法壞,則人不自知來處,以至流轉四方,往往親未絕不相識。今且試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術要得拘守得,須是且如唐時立廟院。仍不得分割了祖業,使一人主之。

14.凡人家法,須月為一會以合族。古人有花樹韋家宗會法,可取也。每有族人遠來,亦一為之。吉凶嫁娶之類,更須相與為禮,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隻為不相見,情不相接爾。

15.冠昏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於奉養而薄於先祖,甚不可也。

某嚐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月朔必薦新,時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禰,忌日遷主祭於正寢。凡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

16.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其神靈安,其子孫盛。然則曷謂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潤,草木之茂盛,乃其驗也。而拘忌者惑以擇地之方位,決日之吉凶,甚者不以奉先為計,而專以利後為慮,尤非孝子安厝之用心也。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須使異日不為道路,不為城郭,不為溝池,不為貴勢所奪,不為耕犁所及。

17.正叔雲:某家治喪,不用浮圖。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18.今無宗子,故朝廷無世臣。若立宗子法,則人知尊祖重本。人既重本,則朝廷之勢自尊。古者子弟從父兄,今父兄從子弟,由不知本也。且如漢高祖欲下沛時,隻是以帛書與沛父老,其父兄便能率子弟從之。又如相如使蜀,亦移書責父老,然後子弟皆聽其命而從之。隻有一個尊卑上下之分,然後從順而不亂也。若無法以聯屬之,安可?且立宗子法,亦是天理。譬如木必有從根直上一條,亦必有旁枝。

又如水,雖遠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處,自然之勢也。然又有旁枝達而為幹者,故曰:“古者天子建國,諸侯奪宗”雲。

19.邢和叔敘明道先生事雲:堯舜三代帝王之治所以博大悠遠,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先生固已默而識之。至於興造禮樂,製度文為,下至行帥用兵戰陣之法,無所不講,皆造其極。外之夷狄情狀,山川道路之險易,邊鄙防戍城寨斥候控帶之要,靡不究知。其吏事操決,文法簿書,又皆精密詳練。

若先生可謂通儒全才矣。

20.介甫言:“律是八分書。”是他見得。

21.橫渠先生曰:兵謀師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其術見三王方策,曆代簡書。惟誌士仁人,為能識其遠者大者,素求預備,而不敢忽忘。

22.肉辟於今世死刑中取之,亦足寬民之死。過此當念其散之之久。

23.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先生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論治人先務,未始不以經界為急。嚐曰:仁政必自經界始。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難行者,未始不以急奪富人之田為辭,然茲法之行,悅之者眾。

苟處之有術,期以數年,不刑一人而可複。所病者,特上之未行耳。乃言曰:“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方與學者議古之法,共買田一方,畫為數井,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裏,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

救災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遺法,明當今之可行。

此皆有誌未就。

24.橫渠先生為雲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弟子之意。

25.橫渠先生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遠。目下雖似相疏,其實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為得一,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為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也同宮。有叔父伯父,則為子者何以獨厚於其父?為父者又烏得而當之?

父子異宮,為命士以上,愈貴則愈嚴。故異宮,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

26.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27.井田卒歸於封建乃定。

《近思錄》卷十·政事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鍾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嚐敢不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以頰舌感人,不亦淺乎?

2.伊川答人示奏稿書雲:觀公之意,專以畏亂為主。頤欲公以愛民為先。力言百姓饑且死,丐朝廷哀憐,因懼將為寇亂可也。不惟告君之體當如是,事勢亦宜爾。公方求財以活人,祈之以仁愛,則當輕財而重民。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以自保。古之時,得丘民則得天下。後世以兵製民,以財聚眾。聚財者能守,保民者為迂。惟當以誠意感動,覬其有不忍之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