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老年教育理念問題的研究(2)(2 / 3)

把這個終身教育思想轉化為終身教育理念,就要對這一理念所包含的三個觀念加以表述:終身教育是人從學前到死前的一生都要求並樂意接受的教育(按:這是反映性的理論觀念);是現代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基本途徑(按:這是評價性的價值觀念);推行終身教育必須轉變教育隻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傳統觀念、必須改革現有的隻重視管理基礎教育的教育體製(按:這是規範性的實踐觀念)。

(三)人具有“終身價值”的理念

如果從教育學的視角看,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是“終身教育”,那麼,從老年學的視角看,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應是人具有“終身價值”的理念。過去,我們對老年人的價值的認識是膚淺的,隻是把老年人作為需要扶持、嗬護的群體甚至當做不堪重負的累贅。2002年4月在巴倫西亞召開的國際老年學論壇,從老齡社會勞動資源不足和老年人贍養比上升的問題出發,論證並確認了這樣的觀點:老年人不僅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要把鼓勵老年人參與發展提高到事關老齡社會能否解決實現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高度。同年召開的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通過的政治宣言中指出:“老年人的潛力是未來發展的強有力的基礎,社會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經驗和智慧,不但首先能改善他們自己的條件,而且還能積極參與社會條件的改善。”

這一個對老年人價值認識的新理念,從根本否定了過去僅僅把老年人看做是被扶持、被照顧、被嗬護群體的消極認識,為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四)“老年人的問題首先是人權問題、人道問題”的理念

1982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的關於老齡問題的首屆世界大會,通過了《行動計劃》。它指出:“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提供教育必須避免對年長者的歧視……應當注意該教育方法適合年長者的能力,以便他們能公平地參與任何提供的教育,並從中獲得惠益”。

這個《行動計劃》表明:包括老年教育在內的老年人的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個基本人權問題、人道問題。每一個老年人都有資格享有這些基本人權,人人應該參與學習和接受教育。社會以及各級政府,應有為每一個老年人享有這些基本人權提供條件和保證的義務。我們黨和政府提出的“六個老有”的工作方針,為中國老年人實現基本人權提供了保證。

二、關於老年教育的總體性理念

在作了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的研究之後,我們進入老年教育自身理念的討論。很明顯,在分別討論教學的、科研的、管理的、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理念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討論跟老年教育各方麵工作相關、又是貫穿其中、並對各方麵工作起靈魂作用的理念,我們叫它們為“總體性理念”。

(一)關於老年教育本質的理念

老年教育本質具有層次性,老年教育本質的理念,也同樣有這種層次結構。

1.“按需教育”的理念

“按需教育”是反映老年教育的初級本質的。馬克思說:作為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

毛澤東說:“做一切工作,必須切合實際”,“切合實際是要看需要和可能”。

這些論斷說明了“需要”範疇的重要性。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內部的有決定性的矛盾。老年學員的學習需要的提出和老年學校滿足老年學員學習需要的努力就是這樣的矛盾,而“按需教育”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

2.“素質教育”的理念

它是在“按需教育”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反映老年教育的本質的,因為它說明“按需教育”的內在實質。所謂老年學員的“學習需要”,本質上是“提高素質”的需要。老年學校滿足老年學員的“學習需要”的努力就是為了提高其素質的努力。應該指出,老年教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既有實體性的本質,又有功能性的本質。所謂“實體性本質”是說老年教育的實踐過程,它在實體上或者在實質上究竟使教育對象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的回答是:這種變化就是老年學員在素質上的提高。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樣在實質上是“素質教育”。圍繞這個老年教育的本質問題,我們作過不少問卷調查。開始時,我們問學員兩個問題:一是“你想學習哪些課程?”二是“你學習的追求是什麼?”這樣問,還找不到學員對老年教育究竟有怎樣的本質的想法。後來,我們增加一個問題,就是問他們“你想學到什麼?”這一問,我們把老年學員對老年教育本質的看法問出來了,這就是:每一個老年學員都想“學有所得”,他們的學習追求諸如“康樂”之類,是通過“學有所得”來達到的。這個“學有所得”,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素質”。實踐性的事物,它除了“實體性本質”以外還有“功能性本質”。這種認識,是我們在學習鄧小平的1992年《南方談話》中獲得的。鄧小平在這篇談話中提出並論述了他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這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