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說的“本質”,不是社會主義的實體性本質,而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功能性概括,目的是指引我們去創造我國社會主義的新體製。老年教育也有這兩方麵的本質規定。就實體性規定而言,它應當是老年學員素質的提高和完善,因為這是經過教育之後的實體性的變化和發展。就功能性規定而言,應當是“完善人生,創造幸福”。老年教育的功能性本質,也就是它的根本目的,我們在關於老年教育目的的理念中對此作了討論。
3.“生活教育”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他的“三大命題”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給“生活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這一定義,揭示了生活對於教育的意義:第一,說明了教育的終身性,教育與生命同在;第二,說明了教育的生態性,教育與生活同在;第三,說明了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正是這三點,使老年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念獲得其意義。
4.“生命教育”的理念
對教育本質的論述中,在教育的立足點上曾有不同的論述。在中國,長期強調教育的本質在於“培育人才”,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不妨稱為“育才論”,此論的立足點是“社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張揚,我國教育的立足點轉向“人”,黨和政府以及我們的教育界,認定教育的本質在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人本教育的思想進一步向生命教育的思想轉進。理由是要求人們深入地研究“人是什麼?”其實,早在20世紀初就有一位共產主義者喊出了生命的最強音:“人最可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人隻有一次。”而當代中國學者則論述了教育的生命本質。教育的“生命本質論”同教育的“人本論”是一致的,但是更深刻。講“以人為本”,在解釋上仍有歧義,仍有解釋成“為社會”“為功利”的餘地;隻有解釋到“以生命為本”,才揭示出“以人為本”的最深處。需要指出,目前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中,生命本質難以真正體現出來,而擺脫功利製約的老年教育,才真正和完全地體現出這一本質,因為老年教育為老年人的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生命體驗提供最深切的關懷。
以上四個理念,在表述上還沒有說清老年教育本質的特殊性。我們要重視把握老年教育本質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那麼,以上四個理念在老年教育中表現出怎樣的特殊性呢?許多學者對此作了研究,已經有了相對統一的看法。這在本書的第二章中,對此已經作了論述,此處不再重複。
(二)關於老年教育的目的理念
教育作為人類的傳承文化、造就人格的實踐活動,它的理念結構應當是“目的——途徑——方法”的三段式。在這三者中,“教育目的”具有決定性,因為選擇途徑、使用方法,都服從於“教育目的”。研究老年教育目的的理念,我們要重視老年教育的個體目的和社會目的。以下的幾個理念是同老年教育目的緊密聯係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