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老年教育理念問題的研究(1)(1 / 3)

老年教育理念作為老年教育實踐的結晶和理論研究探索的成果,是成功的老年教育的靈魂,對老年教育教學實踐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和保證作用。在普通教育學的體係中沒有討論“教育理念”的專章,而在實踐探索中建構的中國老年教育學,卻因老年教育理念對於由學術論述轉向具體實踐起關鍵作用而成為重要一章。科學地界定和理解老年教育理念,探索老年教育理念生成規律,掌握由“核心理念”和“非核心理念”組成的老年教育理念體係,不僅是我國老年教育實踐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老年教育學的樞紐章節。

第一節理念和老年教育理念

“理念”一詞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在我國開始流行和廣泛使用的,到處都可看到“理念”一詞,許多人都在使用“理念”一詞,什麼經營理念、教育理念、企業理念、投資理念、辦學理念、設計理念、生活理念、發展理念等,它是當代中國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

“老年教育理念”是隨著1983年中國老年教育這個新興教育事業產生並迅速發展之後出現的。黑格爾早就說過:“熟知非真知”。黑格爾.小邏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37.意思是說,熟知隻是對於眼前事物熟視無睹,未加深思,未必真知。大凡流行的東西,往往口口相傳,人雲亦雲,不作思考,自以為不解自明,其實並不懂得它的真正含義。這種情況在“理念”一詞的流行和使用中也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探討老年教育教學理念之前,有必要先討論“理念”和“老年教育理念”這兩個概念本身。

一、“理念”的界定

查中國《辭源》一書,沒有“理念”這個詞,可見,“理念”一詞是舶來品。“理念”一詞來自希臘語,英語寫作“idea”,通常指思想。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的“理念論”斷言,作為精神實體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感性事物則“分有”或“模仿”理念,事物不過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

這種永恒不變的理念的總和構成理念世界。到了近代,黑格爾建立了自己的“理念說”,對“理念”提出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新解釋,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念論”的直接來源。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理念是自在自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他在進一步論述“理念”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展開時指出:“認識的過程一方麵由於接受了存在著的世界,使進入自身內,進入主觀的表象和思想內,從而揚棄了理念的片麵的主觀性,並把這種真實有效的客觀性當做它的客觀內容,借以充實它自身的抽象規定性。另一方麵,認識過程揚棄了客觀世界的片麵性,反過來,它又將客觀世界僅當做一假象,僅當做一堆偶然的事實、虛幻的形態的聚集。它並且憑借主觀的內在本性(這本性現在被當作真實存在著的客觀性),以規定並改造這聚集體。前者就是認識真理的衝力,亦即認識活動本身——理念的理論活動。後者就是現實善的衝力,亦即意誌或理念的實踐活動。”這裏他告訴人們:人的活動,首先是揚棄了“片麵的主觀性”,達到“理論觀念”的獲得,借以了解世界;然後是“揚棄了客觀世界的片麵性”,形成“實踐觀念”,借以改變世界。將“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統一為一身,這就是“理念”。黑格爾的“理念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重要來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以客觀實踐為基礎的“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的建立和結合,實現著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當代中國的許多人試圖對流行的“理念”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1998年)把“理念”理解為“一種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範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則說“理念——認定和追求的某種目標、原則和方法。多具有個性、行業性或學科性”。其實,這些界定都不著邊際,關鍵在不懂得“理念”的實踐內涵。由金陵老年大學編著的《老年教育學學理探索》一書,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對“理念”作了較為正確的界定:它是“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的、實際指導著實踐的思想觀念”。這樣界定的“理念”,“包含著三個層次的‘觀念’。第一層次,‘理論觀念’,它是反映性的,說明某項實踐賴以展開的客觀環境的性質及其運行規律;第二層次,‘價值觀念’,它是評價性的,說明該項實踐中的價值關係;第三層次,‘實踐觀念’(按: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計’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