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老年教育規律問題的研究(6)(1 / 3)

2.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關係的認識和把握

老年學員是老年教育的真正主人。選擇了老年教育特別是老年學校教育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老年人,他們稟賦著學習的自由性、自主性、自覺性。承認這一客觀地存在著的稟賦,是認識和把握老年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關係規律的首要因素。老年教育中的教師,必須適應老年學員的“三性”,在這一前提下充分發揮引導、輔助、授業、解惑的作用,依此原則來選擇教師和教師隊伍,是表明我們認識和把握了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關係規律的關鍵因素。老年教育中的管理隊伍,超脫在職單位“管人”的權威意識,確立以老年學員為權威的服務意識,為老年學員實現他們的“三自”要求和學習目的,為老年學員找到最適合他們要求的教師,是表明我們認識和把握了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關係規律的決定因素。

3.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關係規律的簡要表述

老年學員自由、自主、自覺學習的主體性,教師適應老年學員主體性,充分發揮對老年學員的引導作用,管理者尊重並把握老年學員的主體性,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提供高質量的愛心服務,三者結合,共創優質老年教育,這就是老年教育中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統一的規律。

4.運用這一規律的工作要領

運用作為實踐規律的老年教育中學員、教師、管理者三者統一規律,老年教育的領導者要靠政治育人、製度導人、業績引人、感情留人。在上述四條中,政治育人,就是使每個人樹立起理想信念;製度導人,就是使每個人有了行為規範;業績留人就是使每個人為事業的成功感到自豪;感情留人,就是使每個人都感到這個工作團隊溫馨如家,難舍難分。這四條互為因果,緊密相連,使學員、教師、管理者和諧相處,合力推進老年教育的創新實踐。

第四節老年教育規律在實踐中的運用

我們學習、研究老年教育規律,就是為了掌握、運用老年教育規律,指導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少走彎路,順利前行。

一、老年教育規律的掌握

我們掌握老年教育規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探索實踐階段

創辦老年大學,發展老年教育,這在1983年的中國大地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山東老年大學的誕生,隻是一個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苗。至1985年誕生的61所老年大學,也隻是鳳毛麟角。就是到1988年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成立時,才發展到916所,也隻不過是幾束喜人的春花。究竟怎樣才能辦好老年大學,各校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成熟的經驗,更談不上辦學規律的掌握。有的摸到了幾塊石頭,蹚過了河水,走向了成功,學校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有的沒有摸到石頭,被河水淹沒了,學校也就中途夭折。但所有的“老大”學人都清楚地知道:中國老年教育才剛剛起步,路在腳下,任重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總結經驗階段

我們的老年大學領導,大多善於思考,善於調查,善於研究,善於總結,所以,沒過幾年,辦學的新經驗、新理論就不斷出現。早在1985年12月份召開的全國老年大學經驗交流會上總結交流的29篇經驗,隻不過是十分樸素的情況介紹;但到1990年10月在蘭州召開的中國老年教育第一次理論研討會上,就出現了一些閃光的論點。例如山西運城老年大學率先提出了“常教常新”的論點;哈爾濱和天津老年大學率先提出了“學為結合”的論點;金陵老年大學率先提出了老年大學必須向社會延伸的論點;武漢老年大學率先提出了層次化辦學的論點;上海老幹部大學率先提出了老年教育應列入國民教育發展規劃的論點。這些十分喜人的理論亮點,開創了我國老年教育理論研究的先河,此後相繼召開的多次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逐步總結積累了一大批理論研究成果,打下了進一步研究老年教育規律的基石。

(三)理論概括階段

2001年12月,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在廣州召開了第五次全國老年教育理論研討會。在這次會上,張文範率先提出了《對我國老年教育的基本規律的認識》的論文,運城老年大學蔡貴農也發表了題為《淺談老年大學的辦學規律》的論文,認為“老年大學的辦學規律有三條:一是老年大學必須與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同步;二是老年大學必須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合拍;三是老年大學必須與廣大學員的需求吻合”。2002-2010年,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大中城市老年教育組織實施問題研究》,並在2010年出版了這一研究的最終成果《中國城市老年教育研究》。其中,由金陵老年大學承擔的第四個子課題報告《老年學校教學組織實施研究》,寫出了“老年大學教學實踐規律的初步探討”的部分,第一次在全國概括出五條老年大學教育教學的規律。從此,研究中國老年教育規律的論文就連篇累牘,不斷出現。到2005年老年教育學術委員會成立以後,這一研究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