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年教育中的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三者的必然聯係
上麵所說的中國老年教育總體設計被什麼所決定的規律,是中國老年教育的第一個規律、總體性的規律。下麵要說的第二個規律是被決定的老年教育的總體設計(主要是指“微觀設計”)的內部的必然聯係。這就是老年教育目的同達到目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之間的必然聯係。
(一)老年教育的目的
本書在第二章中,對老年教育的目的作了詳盡的分析。本書把老年教育的目的分為“個體目的”和“社會目的”。我們把前者表述為“滿足老年人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健康快樂、追求進取有為的需要;使他們完善人生、提升生命質量、再創生命精彩、享受生命幸福”;把後者表述為“進而引導他們成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現代老人”,發揮老年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可以看出:老年教育的“個體目的”和“社會目的”是相通的、一致的。差別在於:“個體目的”是以滿足老年人個人要求為直接目的,在其實現過程中,引導老年人經過個人選擇參與社會發展;“社會目的”則以滿足社會對老年人的要求為直接目的,同時兼顧和引領每個老年人的個性化要求。就中國老年教育的規律而言,“個體目的”是老年教育的微觀性總體設計所優先考慮的;“社會目的”則是老年教育的宏觀性總體設計所優先考慮的。
(二)老年教育的方式
“方式”一詞在現當代被廣泛使用,對此,有兩點證明:一是,在中國1915年10月所編的《辭源》上沒有列“方式”一詞;二是,在當代中國有許多以“方式”為主詞的偏正詞組,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教育方式”也在其中。以“生產方式”為例,“方式”應該具有總體性,說“生產方式”,就把“生產力”和“技術生產關係”“社會生產關係”都包含在內;應該具有特質性,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都有被標示其特征的定語,如農業生產方式、工業生產方式、後工業生產方式,等等;應該具有結構性,亦即具有有序的內在要素和相應的構成。“教育方式”和“老年教育方式”應該同樣具有它的總體性、特質性、結構性。所有為達到老年教育目的的教育手段合稱為“老年教育方式”;老年教育方式的特質性在於它是以老年人為對象的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所不具有的學員自主性、學製和教育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教育實施方法的靈活性;老年教育方式的結構性在於內部諸要素的結構既有主客體性——以老年學員為本、由師生結合而成的教育主體,同所要學習的反映對象世界的知識為客體的主客體關係,又有主體間性——老年學員和教師之間以及老年學員之間的“主體間關係”。
“老年教育方式”就其內部結構而言,比較重要的,一是,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三者關係。張文範為此指出:“搞活第一課堂(課堂教學、學校教育),豐富第二課堂(社團活動、課外活動),拓展第三課堂(社區活動、社會活動),是我國老年教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創新”,其實,這不但是理念創新,而且也是“老年教育方式”的創新。二是,學員、教師、管理者的三者關係。我們將在第三個規律中具體地論述,這裏隻就態度問題說一說。在“老年教育方式”中,學員的主體地位應該得到教職員的尊重,他們應當自主學習,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選擇、而努力;同時,教師的主導地位應該得到老年學員的尊重,他們應當適應學員需要地去教學;管理人員的服務地位應當自我尊重,他們應當用自己的愛心為教學服務。
(三)老年教育的方法
“老年教育方法”和“老年教育方式”是相互區別的概念。如果說“老年教育方式”是總體性的,那麼,“老年教育方法”是課程性的,為課程的質量和老年學員的滿意而付出努力。基本的教育教學方法應是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課施教。常用的具體教學方法有多種,本書將在教學論一章中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