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2+X”總體設計的辦學模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學員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革的。回望28年前,我國老年教育剛剛起步,1983年山東老年大學的成立,在全國僅僅是“一花獨放”;由於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和廣大學員迫切需求的促進,到1988年,老年大學就發展到916所,初步形成了“半園春色”;此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革開放的深入,老年群體要求的急切,老年大學(學校)迅速發展到現在的4萬多所,入學老人500多萬,縣級以上老年大學基本普及,鄉鎮、農村、社區老年學校也有很大發展,初步展現了“滿園春色”的大好局麵。
2.我國老年教育微觀總體設計的自主實施
所謂老年教育微觀總體設計,是指每一所老年大學在總體上自主地籌劃和安排自己的教育和教學的活動。這種總體設計,涵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四育”,和作為“四育”前提的教育方針、領導體製、校舍和教學設施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教學方麵而言,這又包括它的各個方麵:教學目的、教學原則、學製安排、招生製度、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所有這些疊加成為教育總體。因為各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它們的教育教學總體設計各具特色,所以,我國老年教育的微觀總體設計,是各個學校的自主設計。
(二)中國老年教育宏觀微觀總體設計和時代變遷存在著必然聯係
中國老年教育宏觀微觀的總體設計,直接地說來是依據中國老年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需求,但中國老年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需求又是時代變遷和作為其表現的中國改革開放進程在中國老年人身上和心上的反應。28年的時代變遷和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對老年教育的決定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新科學技術革命迅猛發展,成為引發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因素,決定著中國老年教育的宏觀和微觀的設計樣式
20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科學技術革命迅猛發展,使世界範圍的生產方式由工業階段向後工業階段轉變。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迎接了新科學技術革命,在推動以工業化為內容的第一次現代化的同時,也推動以信息化為內容的第二次現代化,相應地轉變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適應這樣的變遷發展,中國老年教育的宏觀總體設計呈現出三個變化特征:一是從一、二線城市的辦學(它們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進行,走在全國前麵)擴展到三、四線城市辦學(工業化是這些城市的中心任務,同時起步信息化)的發展;二是從大中城市的辦學擴展到縣及縣以下城鄉基層的辦學(從農業生產方式向工業生產方式轉變是縣以下區域的突出特點);三是從學校老年教育擴展到社會老年教育和遠程老年教育。上海等特大城市率先舉辦遠程老年教育,是因為他們在第二次現代化方麵走在全國前麵。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教育宏觀總體設計的模式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生產生活的不斷提升,不斷變革著的。在各個老年大學的微觀總體設計上,科學技術進步和相應的社會發展也給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2.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遍及世界,人類活動進入日益開放的曆史時期,開放辦學成為老年教育宏觀和微觀總體設計的顯著特征
經濟全球化使地球在相對空間上變小,出現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中國選擇對外開放,不但是加快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緊迫需要,而且是當今各國都要麵對的客觀必然性。這對中國老年教育宏觀和微觀的總體設計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的辦學思想理念。“終身教育”“全納教育”“學習型社會”“老年人參與發展”“區分‘教育需要’和‘教育需求’”等等理念都來源於國際社會和西方世界。我們研究了國外的辦學體製,特別是西方高等學校將課程向老年人開放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接受了國際的先進口號。如:“讓老年人借助信息技術而生活得更加美好!”這使中國各個老年大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加快地發展起來。
3.世界早已開放並日益更加開放,人類文化、文明趨於多元化,在激蕩著文明衝突的同時又促進著文化融合,這對中國老年教育的宏觀和微觀總體設計有著重大影響
這個大變化,必然導致中國老年人學習需求的演變,從而引起中國老年教育宏觀和微觀總體設計的變革。例如:有些一線城市的名牌老年大學,為了學習域外文化,曾多次走出國門,走訪學習,與外國名牌老年大學結成姐妹校、兄弟校,與域外老年教育組織或名校召開聯誼會,結成交流圈,這種辦學模式十分有利於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形成重組文化,推動人類文明;許多老年大學開設了國學課程,甚至創立了國學研究組織,研習國學經典,汲取國學精華,融入時代精神,提升時代文化,同時開設西方文化、西方哲學、現代科技、外國語言等等課程,適應人類文化、文明多元化的要求,提升老年學員的人生品位和生存價值。這些事實再一次說明,中國老年教育的宏觀和微觀總體設計的模式和內涵正在隨著開放世界的繼續拓展和老人需求的不斷更新而變化。